content

曾飈專欄:新留學時代衣著

作者:布里斯托爾大學語言心理學博士 曾飈  2009-10-26 15:0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糟的時代",19世紀英國人狄更斯的話,在21世紀中國廣為流傳,成為海歸和土鱉共同聊以自慰的語錄。可惜,2003年出國赴英,我活生生地錯過了這麼一個好壞無常的時代。

記憶之中,從那年開始,中國經濟以每年8%的速度穩定發展,到了之後還發現,原來流傳的"19世紀以前中國的GDP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觀點,源自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的馬屁。此後,在英國談論中國話題,也越來越多起來。

我感興趣的居然是服裝。素以生活低能暗示某種名士風度,我對衣著並沒有特別的愛好。直到有一天,在布里斯托街頭,看到一位中年華人女士,穿一套西裝,看不出是職業女裝,缺乏那種嚴謹低調的感覺,布料缺乏質感,款式樸素得有點過,加上有些肥大,特別是肩膀,有點掛在身上。

這樣裝束之保守,極大的刺激了我自以為麻木的衣著神經。回到住處,忍不住和同住的幾位留學生朋友說,你有沒有感到這邊很多八十年代來的人,衣服有點怪?記得看民國時代留學生,常常是先生黑色呢大衣,太太有個皮草披肩,眼光深邃地透過鏡片看著鏡頭,神采奕奕,彷彿受足了知識與智慧的滋潤。2005年初春,受其暗示,我也穿了一件TOPMAN的黑色呢大衣回家,配上鮮紅色調的圍脖,卻在溫州機場被妹妹大肆嘲笑,說英國的牛角扣羊毛大衣都已經濫大街,你還穿得和老頭一樣回來,這讓我好生委屈。

也許,我看八十年代留學人的衣著,如同21世紀的身處中國的妹妹看現在的我一樣。

這樣的經歷,我曾經在北京碰到過。我的家鄉,在中國以服裝和鞋的生產聞名,耳濡目染,對服裝的潮流有些潛在的感覺。當初剛到北京,對北京人衣著,受到過也有類似的刺激。經過兩年改造,慢慢接受了綠色軍大衣其實是一種京味的酷,而西褲配運動鞋只不過提前宣布了七八年後到來的周傑倫風格。

當時大學校園裡的穿著水準,基本上與外面大街上相同。老校長季羨林老先生,正是一襲舊中山裝,被新生視為迎新的校工。當時北大教授裡面,一位叫朱青生的美學教授,我覺得穿著是最帥的,褐色禮帽加蟹青色風衣,記憶中,曾在一場冬雪之後,在學五食堂前,超過一米八的身影,飄然而過。後來我才知道,他曾經在德國留學過。

在英國,因為讀博士關係,"士志於道而恥衣惡食惡者,未是與議也"的教訓,在腦子還有點作用。除了參加學術會議之外,基本上很少買西服正裝,日常穿著也不想太潮,一般T恤加牛仔褲基本上可以了。不過,受國內美國風影響,如果認為出國,總要帶個棒球帽,顯然在英國,這不僅僅是土,而是沒文化的美國佬的惡俗。如果稍微講究點,T恤最好翻領,配燈芯絨的褲子,天冷了,襯衫加一件毛背心,足以應付學校裡大大小小的場合。

當看到80,90後的留學生,女生的GUCCI的墨鏡鏡架,掛著LV手袋,在夏天陽光裡,晃著了你的眼,男生的內褲比牛仔褲更高,夜裡去趕clubbing的西服裡稍稍翻出的襯衫袖子,居然讓你覺得有那麼一點味道在心頭,很遺憾,一個最好也是最差的時代也已經離你而去。


来源:BBC英倫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