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啟IPO?

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將解除實行了10個月之久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禁令,這個消息讓西方投資銀行家們打起精神,整整自己的領帶。有些銀行已通過合資企業進入了當地市場,還有許多銀行,包括摩根大通(JP Morgan)、花旗(Citi)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則尚未進入。但大多數銀行都渴望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介紹,中國今年迄今的二次股票發售,佔日本以外亞洲股本市場逾五分之二。在債券領域,中國的份額達到一半多一點。本季度迄今已發行逾500億美元債務,已創下歷史最高記錄。而現在,鑒於中國監管機構正著手理順IPO定價法律,使其更接近國際慣例,躋身中國證券市場的吸引力似乎更大。

這話既對也不對。中國正推行的改革旨在消除首發當日的巨幅飆升,從而提高總體市場效率。這些改革也許能夠讓一部分從事投機性承銷、指望通過快速轉手獲利的小型券商出局;這樣的券商現在有數十家。這進而可能增強定價能力。在中國,投資銀行一般能從大規模股票發行交易得到1%至2%,從債務發行交易得到 50個基點,這些標準都遠低於西方慣例。

但外國公司仍應審慎推進。在獲准經營中國證券的大約6家外資機構中,只有瑞銀(UBS)一家真正獲得了成功。而瑞銀的成功與其歸功於英明的設計,不如歸之於好運氣:根據該公司與北京證券2007年達成合資企業架構,瑞銀持有股票交易部門20%股權,並掌握實際管理控制。依照去年生效的修訂法律,這種模式很可能再也無法複製。監管機構繼續發放少量新的經營許可:自1年前解除暫緩期以來,只有瑞信(Credit Suisse)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獲得了此類許可。況且,即使競爭對手的數量減少了,也難保證能夠提高利潤率,因為中國仍把其金融體系視為一種公用事業,用來協助實體經濟。這種觀念多陳舊、多令人惱火。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