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節能減碳的呼籲下,"拒喝瓶裝水"運動在國外方興未艾。因為裝水的寶特瓶身是由石油提煉而來、運送消耗能源,清澈水液代表的是石油的消耗,都讓地球暖化雪上加霜。
賣水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尤其是販售某些標榜"和阿爾卑斯山溪水一樣純淨"、"在西伯利亞冰河底經歷300萬年淨化"的高價瓶裝水,只是在販賣品牌形象。其實是用成本極低的自來水或地下水做成。廠商以"純淨安全"促銷瓶裝水,讓許多民眾對公共供水系統失去信心,寧願購買高價瓶裝水。生產一公升裝寶特瓶,至少要用掉17.5公升的水,比裝進去的水還多,方便的背後,浪費了多少水資源?
全球瓶裝水每年消耗27萬噸塑膠,光美國一地用於瓶裝水的塑料原料,每年就超過150萬桶石油。寶特瓶從製造到運送過程都耗費能源、排放二氧化碳,而且只有兩成的廢寶特瓶被回收,造成嚴重的垃圾問題。
臺灣一年就用掉45億8,500萬支600c.c.的寶特瓶,串起這些寶特瓶可繞地球6.3圈。我們是否也開始反省:真的需要飲用瓶裝水嗎?
臺灣環保署表示,寶特瓶的回收有利可圖,回收率幾乎100%,可再作為衣服、環保袋和塑膠用品的原料。但並非有回收就是環保,回收瓶要靠人工分類、壓縮打包,送往再生工廠粉碎、清洗、乾燥等過程,再製成塑料,製造布料和各式塑膠品。使用回收塑料比用原料減少一半的能源、六成的空氣污染、兩成的水污染和九成的廢棄物。
大型災難發生時,瓶裝水的確解決群眾的飲水需求,但在白開水垂手可得時,是否要耗費大量能源喝瓶裝水呢?揭露商品背後的碳排放資訊,讓消費者心中常存"減碳"觀念,多想想環境的負擔,消費就會更理性。從源頭減量才是真正的環保。
- 關鍵字搜索:
- 節能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