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上世紀90年代未哈梅內伊執政時期便開始了第一輪的私有化進程,當 前這新一輪的國有經濟私有化已醞釀多年,但進程緩慢 ,主要原因是美國的制裁行動致使國際投資者卻步。
不過,今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讚賞伊 朗政府為推進私有化進程採取的有力措施,指出德黑蘭在致力於繼續向可見的、有效的市場經濟轉變。
伊朗政府宣稱:"這一私有化改革意在吸引更多的 外資,也是本國進行大規模經濟自由化改革的一部分。只要外資企業在特定行業中比例不超過 35%,伊朗就不會對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加以區別。"
伊朗私有化組織更是宣布到2009年3月,將會有 230個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革, 177個國有企業將會在2009年 3月前在德黑蘭證交所上市。
伊朗電信公司也宣稱很多外國電信企業都對持有該公司的股份抱有很大興趣,其中包括法國的阿爾卡特 公司(Alcatel)、南亞MTN集團,以及德國的西門子公司(Siemens)。
伊朗在這個節骨眼實施大規模的私有化進程,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美國、以色列最近的動武威脅,以及美國在推動西方國家進行進一步制裁威脅。乍看之下,伊朗的私有化是為了避免打擊和制裁而向美國所做出的資態,但事實可能恰好相反!
伊朗看似向"華盛頓共識"所倡導的自由市場邁出的私有化步伐,實際上卻遭到美國欲施加進一步的制裁。布希政府的對伊目標說穿了就是要"停止伊伊朗的私有化進程"。
因為,美國的貿易制裁機制限制了美國公民或公司與伊朗做生意,而美國的盟友德國、義大利、日本卻在 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化工、電力、建築和銀行業大賺其錢。
伊朗的私有化,以極優惠的條件吸引外資,就像是將國有資產用銀盤托給西方投資者,當然,這其中不包 括--美國。於是,伊朗的私有化進程不僅不符合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而且削弱了美國在該地區的權,有礙它建立"新世界秩序"夢想的實現。
至於伊朗之所以如此大力推進私有化改革,無疑是為了樹立投資者的信心以吸引多元化的外資,從而抵消美國制裁對伊朗經濟的消極影響。這個中東以保守著稱的伊斯蘭共和國,正想透過經濟大鬆綁,為其"核"夢 想贏得更大的政治空間。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大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