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國內評論談論"肯尼迪家族為什麼支持歐巴馬"的問題,覺得文章對美國黨內政治的複雜性基本漏過。美國的總統大選是兩黨政治的"總決賽",但在此之前的兩黨預選,則是黨內政治勢力的較量。
在美國,一個政黨要通過預選塑造自己的認同、完成政治力量的重組。這種黨內鬥爭的激烈程度,不下於兩黨之間的交鋒,其意義也不在兩黨交鋒的勝負之下。此次民主黨的預選,我一直評價不高:熱鬧大內容少,各候選人之間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沒有太大差別,甚至具體政策的距離也微乎其微。預選像是選美,看誰最人氣、最能作秀。同時黨內各派在人脈上不停地角力。
肯尼迪家族支持歐巴馬,和克里支持歐巴馬一樣,多少還是要和克林頓爭奪黨內權力。他們這些傳統民主黨人,在里根之後已經被排斥在美國政治的主流之外。肯尼迪1980年競選總統,在預選中不敵卡特;克里則在2004年大選中輸給了布希。兩人可謂是輸家聯盟。而克林頓則是南部窮州裡出來的新民主黨人,他在共和黨的主流時代竟能一連兩任總統,卸任時夫人當選了參議員,如今夫人又競選總統,在黨內力量可見一斑。肯尼迪和克里等等,也就被邊緣化。他們當然樂見克林頓被新人掀翻,而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有扶助新人之功,日後則在黨內影響加大。
在民主黨的黑人政治領袖中,則是另外一套遊戲。年輕一代大都力挺歐巴馬,老一代領袖則支持希拉里的居多,其中的緣由還是權力。如今年輕一代正向老一代要黑人社區的領導權。兩代的風格和信念也不同。老一代苦大仇深,屬於抗議型的;新一代樂觀明朗,屬於主流型的。歐巴馬一贏,老一代在黑人中的感召力喪失,就難免要提前交權了。
不過,共和黨的預選顯然更有意義:幾個候選人之間,不僅個人風格不同,意識形態上的衝突也非常激烈。甚至在馬侃基本鎖定勝局、並獲得包括布希父子兩任總統在內的政要支持的情況下,保守派中還有不少人喊出"寧可選希拉里也不投馬侃的票"的口號。難道他們會覺得民主黨人比馬侃好嗎?
這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推論,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還是可能低估了黨內鬥爭的重要性。要知道,布希的兩次當選,靠的是南部極端保守勢力。但是,布希的政績使共和黨喪失信譽,靠原來布希那些社會基礎很難再贏。共和黨需要在政治上重組,拉入溫和力量,構造新的政治聯盟。馬侃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從一個黨內異端變成了主流。如果他當選了總統,就有機會向中間靠攏,把共和黨的政治基礎,建立在中間偏右的選民之中,形成自己的大本營。這樣一來,原來支持布希那些黨內極右勢力,就會被邊緣化。在美國目前的政治格局中,如果共和黨不為極右翼代言,就沒有任何政黨為他們代言。所以,這些右翼如果打掉馬侃,雖然可能輸掉一次選舉,但從長遠來看共和黨還是屬於他們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寧願敗給民主黨,也不願意敗給馬侃的原因。
2004年克里獲得民主黨的提名,希拉里表面上助選,實際並不賣力。克里對此耿耿於懷,這次出來倒她,也是人之常情。馬侃也會面臨同樣的局面:黨內右翼勢力,即使在各種壓力下不得不公開表示支持他,也可以暗中使招,最後壞了他的事。所以,對這派人他不得不安撫。他所能做的無非有三點:第一,許諾自己只當一任;第二,選一個右翼當副總統候選人;第三,許諾任命保守派的大法官。所以,保守派要不要和馬侃做這筆交易,實在需要權衡再三。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