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強註:昂山1915年生於馬圭縣那茂鎮(Nat Mauk),1932年考入仰光大學。1936年2月緬甸仰光大學學生,罷課反對殖民奴化教育,5月成立"緬甸全國學生聯合會",昂山任仰光大學學生會理事與其刊物"孔雀之聲"主編,1937年任緬甸全國學生聯合會主席。1937年4月1日英屬緬甸與印度分治,他因反英言論而被開除學籍,吳努救了他。昂山1938年加入‘我緬人協會'(又稱德欽黨=主人翁黨,成立於1930-31年),自稱德欽昂山,任總書記。同年領導緬甸石油工人罷工)。
那時緬甸至少有8個主要土族,在各自領土各自為政--這種間接統治手段,英國由緬王手中全盤繼承過來。
當時英國殖民中央政府設在緬甸本部(Burma Proper)伊勒瓦底江三角洲靠海的仰光(Rangoon),距離眾土族邊區管轄地山高水遠,來往不便,所以邊區眾土族一直很孤立在外。
昂山將軍赴英國會見艾德裡(Clement Atlee)之前(貌強註:會見於1947年元月27日),組織了"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Anti-Fascist People's Freedom League)(貌強註:1944年8月23日稱 "緬甸消滅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1945年才改稱"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
"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承諾:
* 誠意與緬甸本部以外的眾土族組成緬甸聯邦。
* 眾土族按實際需要可擁有自治權。
* 緬族與非緬族平等互利,資源共享。
* 聯邦政府與眾土族邦之間,以英文與緬文交流,互相學習與溝通,共創多種族文化。
然而,由於時間迫風雷急,這些承諾說過後,"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卻來不及做:
昂山與艾德裡會面後,宣布一年內必須獨立。邊區眾土族一時不知如何與"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溝通與合作。這時緬甸共產黨--黨員多數是緬族,挑戰"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緬共鼓吹社會主義,要引導緬甸聯邦成為左傾國家。
昂山本身曾經是緬共成員,後來脫黨,擬以"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路線領導國家。他解職"反法西斯與人民自由同盟"書記德欽丹吞(Thakhin Than Tun,緬共總書記),代之以 John Yeng--意味著徹底脫離蘇聯的社會主義,轉向英國的社會主義。
(貌強註:緬甸共產黨1939年8月15日由德欽昂山、德欽巴亨、德欽梭、德欽丹吞等成立於仰光,第一任總書記是昂山。1940年6月年德欽梭、德欽丹吞、德欽努(即1948-62歷任緬甸民選政府總理的吳努)等因言論罪而被捕入獄時,第一任總書記昂山在外正忙著去中國。8月緬共與吳努在永盛獄中共同發表‘永盛宣言',聲稱‘法西斯是當前人類最大敵人';這時總書記已秘密遠赴廈門--本是去聯繫中共,後來卻與日本特務談妥了條件,1941年底帶奈溫等‘30志士'去海南島接受日本軍事訓練。緬共與吳努不久在敏建獄中再發表‘敏建宣言',一再聲明‘法西斯是當前人類最大敵人';然而總書記卻按照日本顧問之建議,到泰國招募‘緬甸獨立軍'1500人, 1942年初就帶12萬日本法西斯軍入緬。德欽梭那時被選為緬共第二任總書記,他1943年開始領導緬共秘密武裝抗日;德欽登佩敏與德欽丹吞是緬共第三任與第四任總書記,他們與當時的日本傀儡國防部長與總司令昂山、緬甸議會民主抗日派以及各土族抗日領袖們,在1944年8月23日秘密建立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這反日統一陣線緊密配合英國美國中國三國抗日同盟軍,在1945年3月27日舉行了全國抗日大起義)。
1948年元月4日緬甸聯邦獲得獨立,三個月後,內戰卻爆發。這之前(貌強註:1945年),在曼巴頓(Mountbatten)的幫助下,緬甸各路雜牌軍隊早已改編為緬甸各族人民的武裝力量
(貌強註:曼巴頓當時是盟軍東南亞戰區司令部司令,1945年與昂山將軍簽訂"康提協定",改編緬軍)。
但是,到1948年底,緬甸已經陷入內戰深淵。
內戰一直打到現在,已將60年。克倫族領導人波米亞(Bo Mya)數年前向緬甸軍政府提議雙方全面停戰,但遭軍政府拒絕。撣族克欽族阿拉干族也遭遇同樣問題。
話說1947年的彬龍協議,它允許:任何緬甸聯邦成員,如果不樂意於聯邦大家庭中,10年後有權脫離。昂山當時堅持把這條款寫入聯邦憲法--因而成為原憲法的201條款。
退出聯邦的程序不簡單,但可行:首先向聯邦主席提出申請,聯邦主席必須主持大家投票決定;如果聯邦多數成員同意,申請者就可離開聯邦--可惜沒明確規定"多數"是指百分之多少成員--這是第一缺陷,遺禍深遠。
第二缺陷是:昂山從史大林主義中提取了8大點,大談特談什麼是聯邦成員的定義,以及聯邦成員該如何組成等等長篇理論。然後,昂山指出:首先一個邦必須大到能稱為一個邦--不僅僅人口眾多,經濟上還必須能養活自己;民眾社會還必須有相似語言、文化、生活方式............。
昂山最後總結:用該8大原則檢查,只有緬族與撣族符合標準--這兩大族群有先進的經濟與社會優勢。該兩大族群如果脫離聯邦,能夠活下去。
憲法明文規定:各族人民有脫離聯邦的基本權利--但克倫族與克欽族卻沒有這項權利。為何沒有?憲法沒有說明。當時克倫族一心只想自己建國,不願跟其他族群綁在一起,所以對此既不抗議也從來不感興趣;克欽邦是兩大地區人為合拼出來的--由克欽族自古以來居住的區域,加上克欽族緬族混居的八莫(Ba Maw)西北部。克欽族緬族混居區願無條件合併。莫名其妙的是該克欽邦沒有脫離權(貌強註:可能人為合拼的邦不算邦)。欽區欽族呢?他們願意與緬甸本部合拼,成為緬甸本部(Burma proper)的一部分;然而憲法卻要求欽族必須建邦,但卻沒說享有脫離權(貌強註:可能強造的邦不算邦)。
最需要擁有脫離權的是撣邦--因為英國1922年至1948年讓撣邦各領袖自己打理自己的撣邦--他們已善於跟歐洲人打交道,政治上很成熟。所以,如果撣邦脫離聯邦,獨立自主完全不成問題。
另一個天然擁有脫離權的是具有獨特歷史的克耶/克倫尼邦。1850年克倫尼內亂,緬王敏東(King Min Don)派兵平亂。克倫尼向英國求助。英國與緬王敏東簽訂Etison-Etison (sp) treaty條約,保護了克倫尼的主權。所以克倫尼堅持他們從來不隸屬緬王,從來是獨立自主的--昂山為此進行了先後三次會談,最後同意克倫尼是自由人民,邀請他們以主權國家身份,加入緬甸聯邦。克倫尼起先不回應,最後他們的領袖們才接受邀請,以獨立國身份,自動加入緬甸聯邦--如果不樂意,克倫尼可以隨時合法離開聯邦。
可想而知:"如果不樂意,10年後可以離開緬甸聯邦"是緬甸聯邦憲法上最棘手的問題。
10年後--即1958年,撣邦民心氣憤而思離,但大家不知從何處著手--因憲法沒有明確規定必須多少票數同意,才能離開。
1958年,緬甸軍方坦率抨擊克倫尼的脫離權。奈溫與其他軍官說無法容忍任何人脫離緬甸聯邦。他們警告:如果撣邦提出脫離聯邦,軍方將不惜違背憲法。緬甸軍隊是在英國的幫助下在1945年產生的--部隊內緬族一半,非緬族一半。於是部隊內外一片嘩然。
當時政府總理吳努急急忙忙尋求和平民主解決爭端--他召請眾土族領袖到仰光開"聯邦研討會"(Federal Seminar)。吳努歡迎任何解決方案,唯不答應獨立。大家開誠佈公,坦率討論,撣族與其他土族熱烈發言,盡吐心中不滿--在還未取得決議之前,所有言論對媒體高度保密。然而謠言還是此起彼伏。
1962年3月2日,是歷史的轉折點。當晚,訪緬的中國芭蕾舞在仰光演出,愛好文化的觀眾--包括奈溫將軍都去觀賞。等戲終人散,觀眾回家時,軍事政變開始了--奈溫並不信任守駐仰光的兵營,他特別由密鐵拉(Meikhtila)召來自己親信部隊600人,迅速逮捕了所有政府官員,停止了所有修憲活動。接著,奈溫將軍非法頒令:廢除聯邦憲法,成立19軍官與一位平民組成的"革命委員會"(Revolutionary Council)--取代了民選的吳努政府。奈溫將軍利用中央集權與一黨獨裁,一直非法軍事統治到1974年。
所以說:1962年3月2日是非法緬甸軍政府獨裁統治的起點。
奈溫的軍事政變算"不流血"--只有第一任總統撣族蘇瑞泰(Sao Shwe Thaik)之子被意外誤殺。
緬甸人民真不幸--由於緬甸軍政府經濟管理上昏庸無能,50-60年代一度起飛的經濟,很快的就一團糟了,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緬甸由大米出口數百萬噸迅速轉為缺米國家(貌強註:1967年緬甸鬧空前未有的米荒,奈溫軍政府借反華暴動逃出危機)。
1974年,軍政府執行"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Burma Socialist Program Party)一黨獨裁--奈溫將軍領導軍官們決定帶緬甸社會主義給緬甸人民。他們對經濟學一無所知,不知悉農民實際成本而亂訂米價。成本高於官訂米價,所以農民除了種植自用糧外,不再耕田賣米了。
統治國家的是一群無知無能的軍官們。所謂的社會主義路線是國家擁有一切,國家分配一切--而每個人既使無法忍受,也必須擁護它。
1974年的 "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是1962年的"革命委員會"改頭換面而成的--中央集權不變,一黨獨裁不變,並引用多數東歐國家的民主集中制,一切權力、決定、領導等,完完全全緊握在最上層將軍們手裡。
人民群眾被歸納為兩類:工人與農民。
群眾大會、千人代表大會等,一個緊接一個--只是毫無成果出現。
湧現兩大新黨:工人黨與農民黨--然而沒幹出什麼成績。
只是黑市場卻發展成天下第一。緬甸貨品通過邊區賣出國外,邊區關卡收出入口稅5%,稅收被邊區人民用來買武器打政府--形成新內戰。政府軍企圖控制邊關,邊關土族反擊--又產生新戰爭。
1987年,可笑的奈溫將軍,裝著大夢初醒似的,驚呼緬甸為何如此極度貧窮落後!他把貧窮落後一古腦兒歸罪於黑市場,說所有錢都被黑市場拿去了!一夜之間他無償作廢自己印發的大鈔票,接著又大印新的90緬元45緬元大鈔票(貌強註:奈溫迷信數字9對他吉祥如意,就按星象家指示,印製9的倍數大鈔票--在計算時可苦死氣死了全國人民)。
人民手中的錢頃刻間化為烏有,大家變成一貧如洗!學生沒錢用了,於是首先造反。軍人就毆打學生鎮壓學生。
1988年學生在工程學院前面的茶店內與軍人口角,一學生被殺。軍隊來收屍,遭學生拒絕。次日學生強跨過燕子湖那邊的白橋重地,結果被軍隊無情鎮壓,許多學生被屠殺--這是學生反軍政府的開始。抗議蔓延至仰光市中心白塔(Sule pagoda)周圍,學生越聚越多,不肯散去。軍隊瘋狂逮捕,用軍車不斷送去監獄,結果監獄滿了,再也無法接納。因天熱氣悶,約40名學生熱死悶死在車中。
於是,學生、各階層人民、公務員等,掀起反軍政府的全國性示威遊行,連空軍也參與--大家要求改變現狀,恢復民主。在9月18日,軍隊瘋狂襲擊仰光街頭的學生運動。3天內見到街頭一切動的,就開槍掃射。死屍全被載到焚屍場燒燬,任何證據也不留。接著就是1988年夏天的軍事政變,蘇貌(Saw Maung)成功地上臺當了代總統,答應舉行1990年大選。所有人都信以為真。各階層人民組織了233個政黨。
當時"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已經悄悄地改裝成"全國團結黨"(National United Party),民間也出現一個新黨--昂山素姬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在走向大金塔(Shwe Dagon Pagoda)的遊行路上,起先很少人知道昂山素姬是誰。後來昂山素姬站出來講話,說她要的緬甸民主,就是她父親昂山夢寐以求的--喲!是國父昂山的女兒!接著她就成為人民的領袖--緬甸多數人民要她引導緬甸走向民主。
然而,軍政府確定她不能領導任何政黨,不能參加選舉--因她的丈夫是歐洲人。
不過,事情非常清楚:她是人民的代言人--人民相信她。
顯然:1990年緬甸選舉是"全國民主聯盟"跟 "全國團結黨" 對決。軍政府想方設法防止"全國民主聯盟"勝選。沒想到"全國民主聯盟"卻取得壓倒性勝利,而軍政府的"全國團結黨"卻一敗塗地。
問題:
1960年大選結束後(貌強註:可能是1958年之誤),吳努成為總理,但吳努想退下。誰能繼承其位呢?
吳努認為想繼位者把個人得失看得比國家民族重要,所以吳努叫奈溫擔任。奈溫也接受--有人懷疑這是吳努與奈溫唱雙簧,演大戲。
遵照憲法,奈溫將軍並非人民選票選出,所以不可能當總理。但憲法有一條款:任何政府官員可以不經選舉,任該職6個月。奈溫與吳努就利用這條款。
奈溫那時以總理身份發表了很動人的談話,說他如何如何計畫為國為民服務。當了總理兩個月後,奈溫要求國會修改憲法:他的總理6個月任期滿後,還可以延續,而且合法。
(貌強註:1958年4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分裂為"廉潔派"與"鞏固派",亂糟糟;9月奈溫接管政權,成立了"看守政府"。1960年2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大選獲勝,吳努重新執政。1960年3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潔派"改稱"緬甸聯邦黨"。1962年3月2日奈溫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員會";4月30日"革命委員會"公布"緬甸社會主義綱領",7月4日"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建黨綱領亮相 )
教訓:身在緬甸總理其位,就可更改緬甸憲法--而國會必須聽命於總理。奈溫先當看守政府總理,緊接著就迫國會修憲,讓他合法堂堂皇皇"看守"下去。1962年3月2日,他索性推翻民選政府,廢除聯邦憲法,政治經濟財政軍事大權一把抓,將軍集團從此長久獨裁下去。
所以,我要說的是:要以史為鑒。
我們必須研究事情為何發生?怎樣發生?還會發生嗎?如何防範?
今天,緬甸民主力量想制定民主憲法,獨裁軍政府卻堅決禁止與千方百計抵制。
獨裁將軍們要按照他們的需要,想一意孤行他們一手炮製的憲法,以便永久確保他們至高無上的權力與高高在上的寶座。
但從緬甸民主力量與人民來說:這等同於讓獨裁將軍們為所欲為,禍國殃民,後患無窮。
最後的一個問題是:緬甸軍政府這麼壞,為何其他國家的政府還是樂意跟緬甸軍政府來往?
答案是:緬甸自然資源豐富。目前世界面臨能源危機,中國印度東盟俄國.........等都非常需要緬甸的天然氣與能源。舉例印度:1988年Rajiv Gandhi在當總理,當時世界上, 印度是唯一支持緬甸學生,不承認蘇貌軍政府的。Rajiv Gandhi被謀殺後, 印度新領導人才改變了政策,轉而支持緬甸軍政府--印度也想在緬甸分一碗羹了。
(NCUB-MPU UNPO 2008年2月22日星期五)
註:
Josef Silverstein博士長年研究政治學與歷史,專長於遠東與東南亞政府研究。
他長期任教於美國Rutgers大學,是亞洲研究導師。
他曾短期授課於:1961年緬甸曼德勒大學,1967-68年馬來亞大學,1970-71年新加坡東南亞研究學院。
在緬甸問題上,他曾撰寫50多學術論文與 5 本書。聞名緬甸國內外的兩本是:
1。Burma: Military Rule and the Politics of Stagnation 1977
2。Burmese Politics: The Dilemma of National Unity 1980
在2008年二月9日上午9-12時,在清邁大學附屬"緬甸眾土族國際公開大學",
退休教授 Dr. Josef Silverstein,受邀為眾土族學生講:
"緬甸的過去教訓、現在問題、未來思考"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