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查賑大員李毓昌之死

 2008-01-22 03: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嘉慶十三年夏秋之交,黃淮流域是連日傾盆大雨,大堤決口了。黃河水吞沒了田野,吞沒了村莊,捲走了數不清的牛羊,捲走了來不及逃生的人們。淮安一帶是重災區,難民成群,餓殍遍野,一片淒慘景象。

  一道道告急奏折快馬加鞭送進了紫禁城,嘉慶皇帝又急又惱,不得已從空虛的國庫裡撥出三十萬兩救濟銀,同時責令兩江總督鐵保委派一批靠得住的官員監察賑銀的發放,嚴懲借水災之機撈一把的貪官污吏。

  鐵保接旨後,不敢怠慢,馬上下撥賑銀,並精心挑選查賑大員,其中派往重災區山陽縣的監察官就是李毓昌。
  李毓昌,山東即墨人,是一位初入仕途的新科進士,年僅廿三,長得高高的,瘦瘦的,一張眉清目秀的臉,頗有儒士風度。他處事正派,秉公清廉,在城陽任七品庶政司時,被百姓譽為"李青天"。

  李毓昌應詔來到總督府。

  鐵保嚴肅地吩咐道:"賑災款乃皇上恩賜於災民,任何人不得中途剋扣,你必須逐筆核實,如有發現侵吞賑銀之事,決不手軟。"

  "遵命!"回答的雖只有兩個字,但李毓昌也深知這兩個字是字字重千斤。在這貪官橫行,官官相護的年代,要秉公執法,談何容易。 

  從總督府回來,李毓昌提筆寫了一封家書,告訴遠在山東的愛妻林若蘭,因災情緊急,公務在身,不能回家團聚,請夫人保重身體,照顧好叔叔李泰清。

  第二天,李毓昌就帶著三個隨從李祥、顧祥和馬連升,馬不停蹄趕往山陽縣。一路上見到的都是衣不蔽體、面黃肌瘦的災民。他們蜷縮在一塊塊高地上,一雙雙幾乎絕望的眼睛,期待著朝廷的救濟。皇上撥到山陽縣的賑銀有九萬兩,可輪到災民頭上卻只有三天的稀粥了。這些銀子哪裡去了?從災民激奮的控訴中,李毓昌知道了在山陽縣出了個大貪蟲,這就是山陽知縣王伸漢。

  王伸漢是個雁過拔毛的貪婪之徒,靠行賄坐上了知縣官的寶座,平日裡挖空心思盤剝百姓,逢災荒更是乘機大發災難財。當地有個順口溜:"王伸漢,王伸漢,棺材裡伸手的大貪漢。"他用不義之財為自己建了三幢豪華宅院,金屋藏嬌養起了二姨太、三姨太。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毓昌義憤填膺,捨得一身剮,也要把這個貪官繩之以法。

  李毓昌日夜奔波在災民聚居的地方,認真統計災民的人數,仔細折算災民實際得到的救濟物資到底值多少銀兩,掌握了山陽賑災的第一手資料。 

  暫且不說李毓昌災區摸底,先看看山陽知縣王伸漢這幾天是怎麼過的。朝廷下派查賑大員的消息早已傳到王伸漢的耳朵裡,他是既擔心又自信。擔心的是聽說來的是一位新科進士,不知此人底細。自信的是多少年來,還沒有一個上面來的監察官,我王伸漢擺不平的。但提防著點總沒錯,他準備了八抬大轎,來到城門外恭候查賑大員的到來。但等了三天不見人影,王伸漢正納悶,手下來報:"查賑大員李毓昌在鄉下巡查賑災情況,傾聽災民哭訴。"真是善者不來,來者不善啊。王伸漢立馬上轎回府,商討任何對付這個李毓昌。

  想不到王伸漢前腳剛跨進縣衙,李毓昌後腳就到了。也不先聽聽王伸漢的匯報,就責令將賑災帳目送審。對此,王伸漢倒不以為然,這些帳目都是他一手精心假造的,根本看不出破綻。他叫心腹衙役包祥把全部帳冊都捧了出來。接著,李毓昌又責令把所有戶口清冊送驗。這下王伸漢可慌了神,他知道戶口清冊沒來得及造假,賑災帳目和戶口清冊對不上號,就露餡了。可是,查賑大員的話是命令,不得有違,只能送過去之後再作對策了。

  李毓昌吩咐李祥等三個隨從把這些冊子裝上馬車,迅即告辭離開縣衙,住進了山陽驛館,整整三天沒有出門。

  在這三天裡,查出了王伸漢慌報災民人數,冒領賑銀;削減實發數量,從中剋扣;侵吞朝廷賑災款約二萬五千銀兩的初步證據,並寫了一份揭貼,準備再核實一次後上報總督府。

  也就是在這三天裡,王伸漢也忙得不亦樂乎。他派人監視查賑大員的動向,派出心腹衙役包祥尋找機會與李毓昌的隨從李祥接觸,當時官場上稱為"二爺代老爺講斤頭",為了避免雙方老爺直接交談的尷尬,先由各自的隨從接觸,商討一些私下裡的問題。

  這李祥是在衙門裡混了多年的老差役,早就沾染了一身的貪氣,這次跟隨李毓昌出來,存心就想乘機狐假虎威,多少也撈一點。誰知苦倒吃了不少,便宜卻一絲未沾,心裏一直在懊惱。所以與包祥一碰面,就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李祥悄悄告訴包祥:"我家老爺已掌握了你家老爺冒領賑銀之事,要是稟報上去,你家老爺是死定了。我看還是早點買個平安吧。"

  包祥心裏很明白,無非是想多敲詐幾個錢,就說:"那你就開個價。"

  李祥很滑頭,他想了想說:"我哪有資格道斤說兩啊,這個價麼,我看還是由你們知縣大人開吧。"這樣一推,財路沒斷,自己又不擔責任,豈不兩全。 

  包祥稟報了王伸漢。王伸漢奸笑了一聲說:"我早就料到官場中沒有不吃葷的貓。你先帶去這四錠白銀,作個見面禮,以後再重謝。"

  包祥在李祥的引見下,向李毓昌贈送王知縣的禮品。可萬萬沒想到竟被李毓昌罵了個狗血噴頭,逃也似的回報王伸漢。王伸漢氣得坐立不安,大罵李毓昌不識抬舉。

  一計不成,再施一計。王伸漢叫包祥乾脆把銀子送給李祥,要李祥把那些證據材料偷出來銷毀。

  得到重金的李祥成了死心塌地的內奸。當天夜深人靜時,他就潛入公務房撬開了公文櫥上的銅鎖,但櫥裡卻找不到那些證據材料。其實,李毓昌辦事很謹慎,那天晚上他把那些卷宗帶回臥室密藏起來了。

  兩次碰壁的王伸漢這才感到事態的嚴重,於是又一個更為惡毒的陰謀正在策劃之中。

  第四天的上午,王伸漢親自來到驛館,拜見李毓昌,並遞上一份大紅請柬:"下官拜見李大人。本縣各界紳士感謝大人日夜為災民操勞,特備酒宴一席,請大人賞臉了。"

  李毓昌對官場應酬一貫看淡,剛想婉言謝絕,哪知旁邊的李祥卻先走上前去接了請帖。隨從怎能擅自作主接帖?!李毓昌剛要發火,李祥已把請帖放在了公案上,笑嘻嘻的說:"小人知道李大人一向清廉,一般應酬宴席都是謝絕的,不過今天是山陽父老的盛情,又是王知縣親臨特邀,當然得破例了,老爺你說呢?"這時的李毓昌真是場面上沒了退路,如執意不去,似乎也太不盡情理了,於是只得違心地點了點頭。 

  待王伸漢走後,李毓昌把李祥嚴厲地訓斥了一通,並把另兩個隨從顧祥、馬連升一起叫來,宣布了三條紀律:"不准擅自插手公事;不准與山陽衙役單獨接觸;不准收受任何的饋贈;如有違犯,決不饒恕!"可李毓昌哪裡知道,他忙於公務,忽視了對隨從的考察,現在再約法三章,為時已晚。

  在宴會上,王知縣和幾個鄉紳慇勤勸酒,李毓昌情面難卻,也著實多喝了幾杯,回到驛館,便倒在了床上。李祥熟知主人酒後必飲茶水,就將一包砒霜放進了茶杯。果然,李毓昌少許就覺得口渴,呼叫要茶。李祥遞上茶杯,李毓昌就飲了一大口,覺得口味有異,想放下茶杯,哪知李祥竟衝上前去,將毒茶強行灌進主人口中。這時,顧祥、馬連升也闖進屋來,按住極力掙扎的主人。李毓昌圓瞪雙眼,強忍腹中劇痛,怒罵三個奴僕喪盡天良。李祥等人一不作二不休,七手八腳用一根布帶將主人勒死後懸於樑上,製造了一個自縊身亡的現場。

  可憐血氣方剛的查賑大員,就這樣慘死在王伸漢的毒計之中,慘死在自家惡奴的毒手下。

  按理說,查賑大員"自縊"身亡,可不是小事一樁。如何向上交差?這就看王伸漢的本事了。 

  他首先拿出白銀二千兩,買通頂頭上司淮安知府王谷。王谷答應盡力為之掩飾罪行,逼迫前往驗屍的仵作(相當於現在的法醫)在驗屍單上簽下了"精神失常,自縊身亡"的結論。於是層層往上轉報,兩江總督接到呈文,雖也覺得事情有些蹊蹺,但考慮到王谷是自己的伯叔舅爺,何必為了一個小小七品官跟自家人過不去呢?於是也草率定案,上報督察院。督察院將呈文存檔,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再說,噩耗傳到山東即墨李家莊,林若蘭如聞驚天霹靂,當場暈倒。叔叔李泰清前往山陽接回了棺木和遺物。叔叔、侄媳二人悲痛欲絕,怎麼也不相信毓昌會精神失常自縊身亡。在整理遺物時,意外發現了李毓昌的衣袋裡有一紙親筆稿紙,上面寫著:"山陽知縣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受。"再翻看衣物,發現一件皮衣上竟有黑褐色的斑斑血跡。看到此狀,林若蘭抱著皮衣嚎啕大哭:"夫君啊夫君,你冤死得好慘啊!"

  李泰清當機立斷,召集族人鄰里,開棺驗屍。只見林若蘭一身素服跪在棺前,李泰清面向眾人悲痛陳述:"侄兒李毓昌,受命於朝廷,在山陽查賑期間突然爆死,我倆整理遺物時,發現疑點重重,斷非自縊身亡,為此決意開棺驗查,拜託各位父老鄉親作個見證吧。"於是請兩個小夥子幫忙,撬開了棺蓋。只見棺內的屍體尚未腐爛,十指青紫,口鼻耳內均有殘留血跡。李泰清又借來一支銀簪插入死者喉部,拔出一看,銀簪變成了黑色,怎麼擦也擦不去,中毒致死無疑。看到此情此景,林若蘭扑上棺材,大喊大哭:"官人冤枉啊!官人冤枉啊!"淒厲之情,眾觀者陪淚。  年逾古稀的李泰清帶了訴狀和證物,千里迢迢趕赴京城。時下已是寒冬季節,北風呼嘯,雪花飄飄。李泰清來到中華門前,向督察院呈狀喊冤。

  督察院對這種棘手的案子也是竭盡推托之能事,竟以公務繁忙為由暫不受理。李清泰哪肯罷休,他橫下一條心,長跪中華門,圍觀者越來越多,第二天竟由上百人為老人陪跪,其聲勢之大,震驚了朝廷。督察院深感案情重大,將訴狀直接轉奏皇上。嘉慶皇帝查閱案卷,龍顏大怒:"江南吏治如此糟糕,氣剎朕也!"於是親自問鼎此案,即令山東巡撫復驗李毓昌屍體,同時通知刑部火速捉拿有關疑犯押解京城,由軍機處和刑部嚴加審訊。

  經過幾個月的審理,案件終於真相大白。山陽知縣王伸漢,侵吞巨額賑銀,謀害朝廷命官,抄沒家產,立處斬首;淮安知府王谷,知情受賄,同惡相濟,處以絞刑;兩江總督鐵保,嚴重瀆職,發配烏魯木齊戍邊。王伸漢的心腹衙役包祥,李毓昌的隨從李祥、顧祥、馬連升,助紂為虐,手段凶殘,一律處以死刑。其中主凶李祥押至李毓昌墳前行刑,以其心肝祭亡靈。

  同時,嘉慶皇帝對李毓昌的清正不阿,追加褒獎,賜以知府頭銜,重禮安葬,並親自提寫《憫忠詩三十韻》一首,刻成石碑,立於李毓昌墓前。 

  真可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貪吏惡奴萬人詛咒,清官英靈千古流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