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成中國社會問題
佔城市年輕人三成

有中國專家認為,依靠父母收入生活的年輕 "老族"已成為中國的一大社會問題。他們的人數佔中國城市年輕人的三成,形成新的失業群體。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希望的採訪報導。

中國有為數不少的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有謀生能力,卻不去工作,他們靠父母養活,被稱為"啃老族"。有香港媒體星期三報導,河南省政協委員最近討論了"啃老一族"的問題,並建議要對這群人進行免費培訓和再教育。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就業機會,不僅衣食住行靠父母,而且消費開銷不少,被社會學家稱為"新失業群體"。 旅居美國的中國時事評論人士方覺先生,從現今中國的政治社會狀況分析了"啃老族"群體的出現:

"這個問題跟獨生子女有一定關係,但還不是全部原因。這只是一個特殊原因。主要問題就是中國社會現在形成了兩個特殊的問題。一個是腐敗,一個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靠關係。關係首先就是家族關係了。從腐敗角度講,有能力長期供養成年子女,可以使成年子女長期不工作的人,通常都是富裕家庭的人。我相信窮人沒有能力讓成年子女長期不工作的。這個所謂的富裕家庭是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靠官商勾結,暴富的所謂企業家。第二類的富裕家庭就是所謂的官員家庭。中國的官員家庭是很富足的,黑褐色收入和灰色收入是官員的主要收入來源,那麼,一部分富足的企業家和一部分富足的官員是有能力供養他們的成年子女不工作的。所以說中國的成年子女不工作,依靠家庭的資助生活,從某個方面表明瞭中國的腐敗現象。"

據有關專家統計,在中國的城市中有三成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六成五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的第一殺手。 "啃老族"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報導援引河南省政協委員盧一博的話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偏差,他們更注重孩子身體健康,卻不關心孩子的獨立性,使孩子無法從精神上"斷奶"。 此外,中國長期精英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執著於成為公務員、或"白領、金領",他們的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很大。美國中文網路雜誌"中國事務"的主編伍凡先生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父母過分嬌慣孩子,使他們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我覺得這恐怕和一胎化有關,二是和整個社會缺乏一種理想、上進、向上的思潮或者理想、社會沒有吸引力有關。再加上這些小孩從小慣養,中國有四個老人慣養一個小孩,和這些都有關。一胎化所生的小孩性格都非常孤僻。因為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又沒有同年齡的、很親近的朋友親人。他們從小被慣養,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就缺乏解決問題的意願、興趣和意志。"

河南政協委員盧一博認為,"啃老族"問題已成為中國全國性的社會問題。他在河南政協會議中提出的解決方案建議,要在社會教育上,對這個群體進行免費的職業培訓,從理念、學識、技術、社會經驗上使這個群體得到利益。同時,鼓勵中國的企業家發揮經濟槓桿作用,為這些經過培訓的人群提供就業出路,緩解目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希望的採訪報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