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大陸應該從臺灣的選舉看到什麼?

 2008-01-16 03: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本月十二日的立委選舉結果,重挫執政八年的民進黨,國民黨在新的國會掌握絕對多數。這樣的結果對臺灣的民主政治而言是好是壞勢必有一番檢討,但這畢竟是兩大黨決定之下所產生的制度,任一方想片面否定當時修憲的精神與目的,也很難說服民眾接受。

從國際媒體報導中也可以看出,這次立委選舉的結果不僅是責任政治的體現,也是未來兩岸關係的參考指標。但是對中共來說,除了看好未來兩岸走向和緩之外,以下幾個問題也值得中共去思考:

選舉民主的意義:公平、公正、公開的定期選舉,確實是評估一個國家民主化程度所依據的重要指標,這是因為選舉民主與自由秩序之間密切關連導致。相對於當前中國特色的選舉制度中,官方長期以「國情論」、「落後論」來限制直選的腳步,並且長期存在黨組織「技術干預」的空間,使選舉僅成為「製造多數」而非「匯聚偏好」的機制,也難以超越「人民有了選舉權」這個表面的層次。

責任政治的意義:選舉得以實踐「人民主權」與「責任政治」的精神,主要在於明確的任期制度與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因此選民得以利用選票決定授權對象,也明確未來的責任歸屬。對大陸而言,透過村幹部選舉、鄉鎮長直選、公推直選鄉鎮黨委書記或縣(市)長候選人等,也讓責任政治的精神逐漸在基層選舉中發酵,相對的也挑戰了中央長期「國情論」的說法。

和諧社會的意義:臺灣民眾對於政客操作族群議題、粗糙的政策執行以及社會現狀的不滿,得以透過選票、議會、社會運動與媒體監督取代衝突。而大陸當前也面臨民眾對失衡社會的不滿,群體事件呈現量多、面廣、規模擴大、行為激烈等特點。只是黨國習於掌控社會需求表達的管道,使國家與社會間缺少了制度上的緩衝地帶,也讓自身置於衝突的中心。

我們從中國大陸領導人對於「民主」的界定,無論在民主與效率、開放與穩定都可看出過度強調「均衡」所形成政治上「完美主義」的心態。而政治上的完美主義心態常成為專制主義的思想根源,因為均衡的達成最終仍必須藉由黨的領導才能實現。民主並不必然帶來經濟增長、管理效率、政治和諧。然而,民主政治的成功實踐證明了參與、寬容和妥協的價值,並逐步內化為公民在生活中的規範和態度,而這也是臺灣在民主化過程中最珍貴之處。中共當局長期觀察臺灣政局發展,應該能看出臺灣選民的成熟與自主性,並尊重臺灣的民主價值與人民的選擇,而不是在每年的人大政協兩會,以「虛擬」的臺灣代表團產生「虛擬」的民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央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