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抱佛腳

平時不努力,到了最後一刻才臨時抱佛腳,實在是許多人的通病,不過你可知道「抱佛腳」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如此

相傳古時在雲南的南邊,有一個國家,官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有犯了罪而應處死刑的人,即將被逮捕時,就趕快跑到寺廟中抱住佛腳悔過,表示願意當和尚,改過自新,痛改前非,於是官府就赦免了他的罪。諺語:「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就是這個國家的和尚來到中國傳教時傳過來的。所以後來大家就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來表示平日不準備,事到臨頭才倉皇補救。

另外還有一則關於抱佛腳的趣事:宋朝的王安石推行新政失敗後,被迫引退,告老還鄉。有一天,他和幾個客人閑談,恰好談到佛經,王安石忽然有感而發地說:「我老了,該去跟和尚作伴了」,並且隨口就吟一句詩:「投老欲依僧」。

這時候旁邊忽然有人接了一句:「急來抱佛腳。」

王安石聽了有點不高興地說:「我這『投老欲依僧』是一句古詩!」

那個人說:「我這『急來抱佛腳』是一句諺語。你那一句去掉『投』(頭),我這一句去掉『腳』,不就成了『老欲依僧,急來抱佛』,這不是一個妙對嗎?」在場的人都笑開了,王安石也不覺莞爾。

再創經典

清朝李汝珍的《鏡花緣‧第十六回》中有:「前者小女同敝門生赴學政考試,幸而都取三等之末。明歲得與觀風盛典,尚有幾希之望。所以有時都在此趕緊用功。不瞞二位大賢說:這叫作臨時抱佛腳,也是我們讀書人通病,何況他們孤陋寡聞的幼女哩!」

看 來不只學生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老師也很瞭解這箇中滋味,錢鍾書在《圍城》中描述:「遯翁的心境好,就撫慰兒子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者未必能為良 師』,這夠叫人內愧了;他心境不好,准責備兒子從前不用功,急時抱佛腳,也許還來一堆『亡羊補牢,教學相長』的教訓,更受不了。這是紀念周上對學生說的 話,自己在教職員席裡旁聽得膩了,用不到千里迢迢去搬來。」

講古

清朝瞿灦《通俗編‧釋道》引宋朝張世南的《宦遊記聞》:「雲南之南一番國,專尚釋教,有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便貰(音ㄕ,赦也)其罪,今諺云:『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乃番僧之語流於中國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