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吃「魚」有講究(圖)

魚是人人愛吃的水產食品,幾乎逢宴必有魚。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2倍,且屬於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魚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

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魚肉中的維生素D、鈣、磷,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症。醫學認為魚的食用和醫用價值很高,但吃魚尚要講究對症,對症吃"魚"才能顯現出醫療作用來。

甲魚:

又稱鱉、元魚。味甘性平,全身均可入藥。除肉外,鱉甲可滋陰潛陽,散結消症。甲膠還有補血、退熱、消瘀的作用。鱉血能滋陰退熱,適用於肺結核病人。鱉頭燒灰可治療小兒諸疾及陰脫、肛脫。

鯽魚:

又名鮒魚,味甘性溫。功效為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等,主治浮腫腹水、產婦乳少、胃下垂、脫肛等症。

青魚:

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解煩等功效。食用可治療氣虛乏力,胃寒冷痛、腳氣、濕痺、瘧疾、頭痛等症。青魚所含鋅、硒、鐵等微量元素,還有防癌抗癌作用。

黑魚:

有去瘀生新、清熱祛風、補脾利水之功效。能補肝腎、治浮腫、腳氣、疥癬等症。對婦女血虛體弱、月經不調以及病人術後恢復尤有益。

鯉魚:

味甘性溫,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腫、乳汁不通、胎氣不長等症。

草魚:

又名鯇魚,味甘性溫,有平肝、祛風、活痺、截瘧之功效。古人認為,鯇魚肉厚而松,治虛勞及風虛頭痛,以其頭蒸食尤良。

泥鰍:

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鰍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後盜汗等症。

帶魚:

可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乾燥者尤為適宜。可作為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輔助療法。常吃帶魚還可滋潤肌膚,保持皮膚的潤濕與彈性。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