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港臺生青睞加國多元教育

 2007-09-18 18: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加拿大教育制度自由開放,尊重多元文化,吸引國際學生青睞,許多中、港、臺華人學子也以楓葉國為首選留學目標。據統計,去年共有約 6萬1700名持學生簽證外籍人士抵境,其中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新報到留學生人數,佔外籍學生總數近兩成。以在加各級院校就讀及深造留學生累積人數而言,從2002年起中國連續五年執牛耳。

儘管留學生前來加國學習或深造的人數略有起伏消長,各來源國的留學生潮向外的「推力」也有變化,但最近10年來趨勢顯示,西岸的卑詩省逐漸崛起,與安大略省並列留學生心目中理想的進修目的地。

抵境新生南韓躍首位

移民部最新公布統計顯示,從1997年至2006年10年期間,留學加拿大的外籍學生人數大約成長一倍,特別是近年來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扮演越來越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兩岸三地華人學生垂青加國留學或遊學環境,韓國、日本外籍學生也佔吃重比例。

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度共有6萬1703名外國簽證學生抵達加拿大,比前一年增加八個百分點。南韓躍居新抵境外國學生人數排行榜冠軍,中國大陸居次。

去年加拿大新到外國留學生來源地排名前10名的國家和地區,除韓、中之外,第三至第十名依序為:法國、日本、美國、墨西哥、印度、德國、臺灣、英國。香港留學生排名第十二。

中、港、臺兩岸三地的留學生人數合計1萬1061名,約佔該年度外籍留學生總數18%。

近幾年中、港、臺來加留學生人數出現消長,兩岸三地留學生大約在2002年左右一度衝到高峰,共佔加國所有外籍學生總數約25%。

2003、2004年中國留學生一度大幅減少,臺灣學生人數大致持平,但香港學生持續滑落。去年中國留學生回升突破8500人,才把新報到兩岸三地留學生總數拉高至近兩成。

就讀學生數中國居冠

雖然最近幾年新到留學生人數方面被韓國搶走鋒頭,但以每年實際滯留加國院校就讀的在學留學生人數而言,中國從2002年起已連續五年奪冠,擠下韓國、美國、日本留學生人數。

移民部公布資料顯示,以去年底為基準,在加拿大各級院校就讀的外籍學生,包括大專、大學以下院校及研究所等各類留學生共計15萬6955人,其中來自中國的學生佔3萬6041名,遠遠超過韓國(2萬7411名)或美國(1萬1455名)。

以該項反映目前就讀加國學校的外國學生現況數據而言,臺灣留學生為4705名,香港4448名,兩岸三地留學生實際合計4萬5194名,佔所有在學外籍學生總數約29%。

外籍生漸鍾情卑詩省

過去10年間趨勢顯示,外國留學生鍾愛的就讀地區逐漸從加東,轉移到西岸的卑詩省。安省吸引留學生的比例一度高達42%,至2001年,卑詩省已迎頭趕上,目前卑省和安省大約平分秋色,魁省緊隨在後。

據瞭解,卑詩省具有地緣、環境品質優勢,教育市場資源豐沛,越來越多外國留學生選擇就讀西岸,造成近年來亞洲地區留學生接踵而來人數攀升,未來本地學習環境和教育網路是否出現「亞洲化」的趨勢,值得關注。

政策鬆綁 更具吸引力

為吸納更多外籍留學生來加就讀,聯邦政府近年陸續公布一些放寬外國學生規定的措施,包括留學生轉校、滯加唸書期限更具彈性、允許校外打工,及畢業後延長合法工作時間等。

渥京持續實施一些有利外國留學生的措施。以往多數留學生只准在同類級院校間轉校,政策鬆綁後,大學以上外籍生轉校唸書更具彈性,譬如從私立轉公立,或從學院轉讀大學等,現都已取消限制。

同時,持學生簽證的外籍學生,只要在修習學位期間,不須每年重新辦理就讀許可證,得合法地持續完成學業。

移民部於2005年宣布實施一項新規定,允許溫哥華、多倫多、滿地可以外地區就讀的外籍學生,大學畢業後合法工作期限,從一年延長至兩年,該項措施的用意在於,鼓勵外籍生到主要都會以外的地區求學或扎根。

從2006年起,國際留學生不但可以在正規學期內打工賺外快,更進一步放寬暑假和假日期間得打全職工。

由於這些有利留學生的措施逐步落實,加國希望能提升吸引國際學生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鼓勵外籍留學生善用加國教育資源,學成後貢獻加國社會。

来源:環球華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