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張飛是書法家 還是位美男子

 2007-08-01 22:2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成都昔日有座黃忠祠,供奉著蜀漢老將黃忠;在武侯祠,供奉著關羽、姜維、張飛;而在永陵,或許,這裡是成都離大唐王朝最接近的地方。成都是個不缺乏遺址的城市,史前古蜀人的金沙遺址,三國武侯祠,五代王建的永陵,便如同翻一本書一樣,可以嗅到歷朝歷代的成都氣息。


張飛是位美男子?


在人們的心目中,張飛的長相應該是威猛無比的。然而,2004年文物部門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的一個石人頭像,使一些專家學者對三國名將張飛的外貌,產生了新的看法。


該石像大約高四米,寬三米多。據當地人傳說,這是唐代工匠為紀念「五虎上將」張飛,在當年張飛紮寨處專門雕塑的。據說該「張飛」慈眉善目,耳長唇厚,臉上竟沒有一根鬍鬚,與《三國演義》和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張飛形象大相逕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專門為頭像做過測量和鑑定,發現該石像的確建於唐代。對於它是否就是張飛,雖然考古專家沒有給出答案,但該石像的發現,使人們對張飛的真實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證。


《三國誌》裡對劉備「大耳垂肩,雙手過膝」、關羽「美髯公」、「相貌堂堂」等均作過比較詳細的描述,獨獨對張飛的長相卻隻字未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正因為這樣,也就使羅貫中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在《三國演義》裡,他對張飛的形象不惜筆墨大肆誇張,說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活脫脫就是另一個鐘魁。而在戲劇裡張飛不僅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鬚,更給張飛增加了一張黑臉。其實,小說和戲曲裡的紅臉關公是有根有據的,但黑臉的張飛則完全是藝術家的想像和戲劇藝術的本身需要。可以想像一個紅臉的關公與一個黑臉的張飛同時出現在舞台上,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無疑是十分顯著的。

張飛有兩個女兒,先後都嫁給後主劉禪。能夠當上皇后,在講究后妃美貌的古代,她們的相貌至少應該算是不錯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她們的父親,張飛本人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由於缺少正史的記載,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還是簡陽張飛營山的張飛,哪一個才是張飛真實的相貌?這是一個待解之謎。


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話:「張飛穿針——粗中有細」,事實正是如此,張飛並非莽漢。


據《三國誌》記載,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從襄陽撤退。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當陽被曹操的騎兵追上,劉備棄妻拋子自己逃命而去,留下張飛帶領二十餘騎斷後。在這危急時刻,張飛帶兵拆了當陽橋,一人橫矛立馬於河邊大喝:「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軍懾於他的勇猛,不敢上前,從而解了劉備之危。而《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更為詳細的描寫,說是張飛為了阻擋曹操的追兵,故佈疑陣,命士兵在橋後樹林中弄起滾滾塵埃,自己則「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曹軍「又以為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曹操也親自趕來,張飛見此,更是邀敵來戰,「聲如巨雷」。張飛見敵稍有退卻之心,更加有恃無恐,邀戰之聲更大,嚇得曹操身邊的曹軍大將夏侯傑「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就是這一聲大吼,吼退了曹操的大軍,使劉備得以脫逃。

《三國誌》對這段史實記載得過於簡略。實際上單憑張飛的那幾聲吼,哪怕是吼破了喉嚨,恐怕也是吼不退曹操數萬大軍的,曹軍另有顧忌,害怕中了諸葛亮的埋伏才是退兵的原因。但是他們萬萬不會想到,這並非是孔明的妙計,而是出自於猛張飛的計謀和膽識,若是知道就這樣被張飛用計玩耍了一次,曹操不氣煞才怪。


還有一件事也反映了張飛的足智多謀。公元215年,曹操命張郃領兵三萬進攻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縣),時任巴西太守的張飛率萬人迎擊。兩軍在此相持了五十餘日,後來張飛突生妙計,故意將敵方引入一狹窄山道上。對方不知是計,上當前來。張飛則率精兵繞到敵軍後面發動突襲。敵方人馬雖多,由於地勢所限,「前後不得相救」,被打得暈頭轉向。這一仗,張飛大獲全勝。曹軍大將張郃僅帶十餘殘兵棄馬而逃,十分狼狽。


張飛是個書法家?


在人們的眼中,張飛是一員勇猛的戰將。實際上張飛的能耐不僅僅如此,據《三國誌集解》等一些史料記載,他還能寫詩,會畫畫,也是一位不錯的書法家。著名學者鄧拓先生還曾寫過一篇《由張飛的書畫說起》的文章,談到張飛的書畫。


明代文獻學家、曾任四川右參政的曹學佺在他的《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中記載,順慶府渠縣(渠縣即三國時的宕渠縣)有一個八濛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題有:「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兩行隸書大字。這段題字說的就是那次張飛以少勝多,把名將張郃打得大敗而逃的事情。據說當時張飛非常高興,得意之際,便以石代紙寫下了這段文字。清代人趙一清所寫的《稿本三國誌注補》中,引自《方輿紀要》上的話也說:八濛山「山下有勒石云: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蓋張飛所親書也」。《三國誌集注》中張飛傳集解引也認為這句話是張飛親筆題寫的。並且說,原刻石經過長久的風化剝蝕,文字已經不太清楚。現存的「立馬銘」是光緒七年(1881年),根據岐山知縣胡升猷家藏原拓,重刻於八濛石壁的青石質碑石。今陝西岐山縣博物館就收藏有一幅張飛「立馬銘」手書碑石原拓,字體、大小均與史載吻合。碑刻共22個文字,用筆豐滿遒勁,氣勢剛健凝重,充分顯示了他的個性和風格,不失為一篇難得的書法作品。


劉備率關、張等人起兵不久就屢立戰功,但始終不見朝廷委派官職。其中一次,雖然他們救了董卓的性命,就因劉備等人無官無銜,董卓不但不表示感謝,還甚為無禮,氣得張飛差點殺了他。後來在宛城一戰中,劉備等人再立戰功,好不容易被賞了個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的小官。哪知才幹了四個月,就被朝廷免了職。不僅如此,督郵還對其進行辱罵和陷害。對這件事情,《三國演義》說是張飛闖進後堂,見督郵坐於廳上,將縣吏綁倒在地,飛大喝:「害民賊!認得我麼?」督郵急起,喚左右捉下。被張飛用手揪住頭髮,一直扯出館驛,掀到縣前繫馬柳上縛住,攀下柳條,去督郵腿上鞭打。約到二百,玄德正納悶間,聽得縣前鼎沸,慌問左右,答曰:「張將軍綁一人在縣前痛打。」玄德慌去觀之,見飛大罵不止;綁縛者,督郵也。玄德驚問其故,飛曰:「此等害民賊,不打死等甚!」督郵告曰:「玄德公救性命!」玄德終是仁慈的人,急喝張飛住手。


但據《三國誌》記載,真實的情況卻是這樣的:劉備當了安喜縣尉後,督郵以公事到縣。劉備去拜見他,結果碰了釘子。劉備大怒,衝進了他的住所,將這位督郵綁了起來,「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五葬反。棄官亡命。」對這件事也有另一種說法,據《典略》稱:督郵到了該縣,準備解除劉備的官職。劉備聽說督郵在傳舍,便去求見督郵,督郵稱病不肯相見。劉備氣憤之極,便衝入傳舍。將其捆綁在樹下,「鞭杖百餘下,欲殺之。督郵求哀,乃釋去之。」不管哪種說法屬實,但鞭打督郵的劉備而不是張飛。《三國演義》中硬把它安在張飛的頭上,實在是一件冤假錯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