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臣張之洞在大陸文革期間慘遭挖墳和曝屍荒野,遺骸失蹤四十一年。近日,張之洞遺骨終於被找到。目前,張之洞遺骨暫存於河北南皮縣烈士陵園,待今年十月四日張之洞忌日重建墳墓時再行歸葬。
祖籍直隸(今河北)的張之洞,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其力圖外御強敵,內興改革,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
一九六六年底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張之洞被當時造反派曝屍荒野。據當時目擊者回憶,當年,紅衛兵和造反派帶著鐵鎬、鐵鏟等工具,敲鑼打鼓到達現場,挖開張之洞的墳墓,將躺在棺木中的張之洞和同葬的三位夫人一起曝屍荒野。
目擊者說,挖墳開棺後,見到躺在棺木中的張之洞,身材瘦小,神態如睡,三寸鬍鬚清晰可見,已經發黃。
張之洞的墳墓被挖開後,幾具屍體遭曝屍荒野多日,之後,遺骸即不知去向。一九九○年代初期,南皮縣在張之洞的墓地重新建起張之洞墓,但卻是空墓。去年張之洞在臺灣的曾孫張法鳴前往祭祖開始找尋先人的遺骨。
今年春天,張之洞研究會會長邢家訓聽到當年收殮埋葬遺骨的是南關村村民張執信。六月初,在張執信引領下,邢家訓等人在張之洞墓地附近的小麥田裡找到兩具遺骨,男左女右並臥,張之洞研究會工作人員仔細測量遺骨的身高、手指長度等。經查證文獻檔案,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初步認定這應是張之洞的遺骨。 来源:
祖籍直隸(今河北)的張之洞,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其力圖外御強敵,內興改革,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
一九六六年底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張之洞被當時造反派曝屍荒野。據當時目擊者回憶,當年,紅衛兵和造反派帶著鐵鎬、鐵鏟等工具,敲鑼打鼓到達現場,挖開張之洞的墳墓,將躺在棺木中的張之洞和同葬的三位夫人一起曝屍荒野。
目擊者說,挖墳開棺後,見到躺在棺木中的張之洞,身材瘦小,神態如睡,三寸鬍鬚清晰可見,已經發黃。
張之洞的墳墓被挖開後,幾具屍體遭曝屍荒野多日,之後,遺骸即不知去向。一九九○年代初期,南皮縣在張之洞的墓地重新建起張之洞墓,但卻是空墓。去年張之洞在臺灣的曾孫張法鳴前往祭祖開始找尋先人的遺骨。
今年春天,張之洞研究會會長邢家訓聽到當年收殮埋葬遺骨的是南關村村民張執信。六月初,在張執信引領下,邢家訓等人在張之洞墓地附近的小麥田裡找到兩具遺骨,男左女右並臥,張之洞研究會工作人員仔細測量遺骨的身高、手指長度等。經查證文獻檔案,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初步認定這應是張之洞的遺骨。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失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