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新解
在中國,唐朝李紳的<<憫農>>一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這首詩是這樣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它描寫了農民在地裡幹活的情景.但為什麼正當中午的時候,才去"鋤禾"呢?原因是日頭當中的時候,地裡的溫度高,容易把鋤下來的草晒死,所以,中午時分鋤草效果最好.這樣免不了一滴一滴的汗水汗水往地裡掉,看來是中午鋤草是十分辛苦的一件農活。但天底下的農民,一年四季,從春到冬沒有幾天不辛苦的,做個農民在中國的古代都是這樣,更何況我們現在呢?
下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即是教育小孩的詩句,讓他們懂得碗中飯盤中餐是來之不易的,要懂得珍惜。更是對官僚階層的揭露,想想他們衣著無憂,夏有涼房避暑,冬有暖爐取熱,日子過的逍遙自在。
但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巨大的差別呢?這裡有個佛經上的故事說與你聽,你就知道了人的貧富是怎麼來的:
佛陀在迦毗羅衛國講法時,城裡有一位富有的長者視財如命。當時佛陀僧團以托缽維生,這位有錢人一看到出家人就趕緊把門關起來,不願意佈施供養。
長者漸漸年邁老衰,有一天,他對兒子說:我辛辛苦苦地守持家產,現在交給你,你要記得和我一樣守好家產,不要輕易佈施。
不久他就往生在城外一戶人家,他們家非常貧困。她開始產前陣痛時,先生無奈地對她說:我出去工作又乞食,一直沒辦法維持你我的生活,現在又要多一口人,我怎麼養得起這個家呢?我不想看到這個孩子出生,我要離開你們。
結果先生就拋下了太太,她內心無比痛苦,當先生離開後,她產下一個男孩。這孩子的眼睛一直閉著,這時候她才知道孩子眼盲了。但是她無論多麼窮困、辛苦,也要養活這個孩子。
她每天帶孩子出去乞食,母子倆相依為命。當孩子七歲時,有一天,她病得很重,只好讓孩子獨自出門乞食。平常媽媽帶著孩子,還有人施舍,現在媽媽病了,反而沒有人同情這孩子,而且人見人厭,甚至被一些孩子扔石頭,有些大人還用竹子鞭打他。
他回家後,向媽媽訴說:我沒有乞到食物,大家都欺負我,大人打我,小孩向我丟石頭,我無法乞得食物給媽媽吃。
母子倆相擁而泣,連續幾天都沒有乞討到食物,只好靠喝水過日子,勉強維持生命。等媽媽的病好一點時,兒子就攙扶著媽媽,由媽媽帶路出去乞食。
他們走到城裡一間很大的房子前面,心想:這間屋子的主人一定很有錢,有錢人分一、兩碗飯給乞者,應該不算多吧!於是母子倆向他們乞討。
但是這房子的主人曾對守門的人說:門口幾尺內不要讓乞丐靠近,如果有乞丐走到這範圍內,就趕他們出去。
所以,守門的人就不讓他倆靠前!乞丐媽媽一直求他們:我已經幾天沒吃飯了,我孩子還這麼小,求求你給我一碗飯。
孩子也一直說:求求你!求求你!拜託你,那怕只是半碗稀飯都可以。他們苦苦哀求,不肯離開。
這時候主人也出來罵他們,讓他們快點走開。
母子倆仍然纏著不走,後來主人就叫人打他們,孩子被打得頭破血流,母親也被推倒在地上。
這時有一位出家的修行者從旁經過,勸阻他們說:不能打了,不能打了!世間哪有這麼不孝的人?父親辛苦賺錢讓兒子享受,兒子竟然還出手打父親,真是忤逆不仁道啊!
有錢人聽了覺得很奇怪,他說:我什麼時候打父親,我父親已經死了好多年了。修行者說:因果不昧,這乞兒前世就是你父親。他在世時守財如命,不仁不義,所以投生在貧窮苦難的家庭。他賺了那麼多錢讓你享用,你竟然連一碗飯都不願施舍,這難道不是忤逆不仁嗎?
這個有錢人怎會相信呢?他說:餵!你到底是什麼人,怎會知道這些事?修行者忽然示現菩薩相,他抬頭一看,不由自主地高呼:是文殊菩薩!然後馬上跪下求懺悔。
乞兒前世為長者,因沒有仁愛心,命終之後隨業流轉,投生到貧窮人家,成了乞丐盲兒,不僅人見人厭,還被人打罵、扔石頭,這都是他懈怠墮落,不肯及時行善的果報啊!
做人最重要的是好好珍惜因緣,行善造福;若不好好把握善緣,因緣失去了,惡緣就隨著現前。總之,我們要惜緣、惜福、造福,不論孝順父母或行善佈施,都是在惜福惜緣、及時精進中成就的。
君不見過去的地主家們便上都挂個「行善積德」的牌子,商人也講個「誠信而往」,所以他們並不把賺錢看成是第一要位的,而注重的是一個人在做事過程中的品質,往往一個人做事做得正,沒有花花腸子歪歪點子,他的錢財雖然不像有花花腸子歪歪點子的人來得那麼快來得那麼猛,但也是細水長流,人生穩穩噹噹的,豈不知你命中該有的你不會失去,不該有的你也掙不來。我們周圍的一些人,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兒女考上大學,去吃一口輕鬆自在的飯,哪
個不希望自己能掙大錢,哪個不希望自己周圍的人活得健健康康德,但人如願了嗎有?沒有!
有些人生命進程中是遭了一些罪,但那個人在人生路上平平安安過的,倒是那些吃苦遭罪的,本本分分的,將來能成乾大事。是不是這樣?你們自己拿周圍的人作比較去衡量一下吧!
- 關鍵字搜索:
-
鋤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j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