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縮水退房者不斷湧現 上海房地產商頂不住了
房屋價值縮水 89位業主退房訴訟獲勝 開發商面對降價壓力感嘆:橫豎都是死對於處在「二次調控」中的上海地產開發商來說,是否下調房價,這已不是「利潤的問題」。
持續近一年的上海退房潮終於有了「第一次結果」。9月11日,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就大華水岸藍橋一購房者狀告大華(集團)有限公司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一案作出判決:准許原告解除與大華集團就位於上海市真華路999弄大華公園世家E塊(水岸藍橋)一期5棟10號101室房屋簽訂的《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
「此次訴訟是由89個業主組成的群體性訴訟案件,法院將合併所有案件並分別判決。10月1日前法院會完成其餘88位業主的訴訟。」本次上訴的89位業主的共同委託人杜躍平律師表示。
大華集團表示:「如果法院對其餘業主的上訴作出同樣的判決,那麼涉案的房子大約在90多套,總購房款要超過一億。」大華集團是上海地產十強之一。
據瞭解,業主勝訴的關鍵在於當初購房時簽訂的補充條款。根據條款:若乙方因自身原因提出解除合同,乙方應承擔賠償責任,賠償金額為總房價款的3%,並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相關費用。業主代表說,為了退房,他們寧願按合同約定,承擔總房價3%的違約金及一切相關費用。
房價下跌是這次業主退房的真實原因。「水岸藍橋」的退房人大多是在上海樓市巔峰時預購的,當時買價在9000元/平方米至14200元/平方米之間,如今周邊同類二手新房的掛牌價已跌至每平方米8000元到9500元之間,且許多房子是帶裝修的。如此一來,房子還沒到手,每套價格就縮水少則十多萬,多則二十餘萬。
有業內人士認為,大華集團表示設置這樣的「補充條款」顯然是犯了低級錯誤,也可藉此推導出這次所謂「退房者的第一次勝利」是個例,重複出現的概率極少。
上海房地產界的一位專家向記者表示,在一定意義上,開發商和購房者本屬於一條船上的人,隨著調控的深入,原本地產界的利益集團已被打散,購房者選擇「跳船」就是明證。「所謂的退房風波顯然是對地產未來的預期轉變所致。在此情況下,未來各式各樣的‘拆夥事件’一定層出不絕」。
隨著「二次調控」的深入,上海樓市一蹶不振,8月上海各區位房價齊跌,9月開局更是「旺季不旺」。最近有媒體報導,處在黃浦江邊的一處豪宅,在18個月間房價跌掉一半。
在此情境下,「跳船者」不斷湧現,上海樓盤「達安春之聲」、「金沙雅苑」的退房風波未了,浦東超大樓盤中邦風雅頌的拒收事件又起。上海的一家開發商向記者表示:「地產企業現在很茫然,不降價有很大的銷售壓力,降價又會帶來諸如退房潮這樣的社會風險———感覺橫豎都是死。」
地產界的利益團體被打散,樓市會出現怎樣的格局?買房者把風險轉嫁給開發商,而開發商又要向何處轉移風險?誰又會是利益鏈條的最後一個?
有媒體日前撰文指出,「打擊腐敗和房價下跌有必然關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價值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h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