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公粥婆的傳說

清康熙16年,康熙皇帝為體察民情,第五次離京微服私訪。

是年秋天,皇上攜隨從來到廣州,路染風寒,久治不癒。廣東封疆大使察哈爾下文通告嶺南各路名醫為皇上療疾,未果。後聞知梅州鄉間有一對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長熬粥,其所熬之粥乃據家傳密笈配製,除了滋潤可口,還能養生健體、消病祛疾。於是察哈爾派專人把這對阿公阿婆接到巡督府,並按阿公阿婆的要求架起了柴鍋土灶,精選嶺南特有烏梅為主料,配以其它輔料及若干味中藥,經過若乾時辰的文火慢熬,一鍋飄著藥香的養生粥熬製完成。皇帝小啜一口,頓感氣順,三碗下肚,血脈開張,印堂發亮。沒 出三日,康熙皇帝便精神氣爽,徹底痊癒。這對年邁的阿公阿婆一時名聲大振,遠近聞名。後來,梅州的這種養生粥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被冠之以「粥公粥婆」的美譽。

至民國初年,隨著廣州、潮汕、梅州客家人赴南洋淘金熱的興起,深得真傳的阿公阿婆之子一同前往,在馬來西亞以「粥公粥婆」養生粥坊為生,他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的代代積累,「粥公粥婆」無論是從營養、色澤還是口感上,都不斷提升,並被不同膚色的人們所鍾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