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昔日天之驕子如今怎成「過剩品」

 2006-07-24 16: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7月,大學校園失去了慣常的喧嘩。在離校通牒的催促下,高達413萬的高校畢業生在這個躁動的夏季被推向了社會。這個數字比去年增加了75萬;而即便按去年72.6%的就業率估計,今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至少也在百萬以上。

  可是,中國的大學生真的多了嗎?我國從業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僅佔5%,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數據為25%以上。從總量上來說,中國目前不至於會出現大學生失業才對。那麼,中國的大學生是怎麼過剩的呢?

  落後的就業觀念似乎成了罪魁禍首。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日前就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他們為什麼不去做普通勞動者?

  實際上,在畢業即失業具有相當普遍性的背景下,把原因歸結於學生和家長落後封閉的就業觀念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們還需要找出大學生「非自願失業」的客觀原因。而這些客觀因素,正表徵了社會中的一些深層隱憂。

  首先,大學生過剩折射了中國高增長低就業的「非典型性」特徵。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奧肯法則,即經濟增長1%通常會帶來2%~3%的就業增長。眾所周知,這一在西方屢試不爽的經驗規律受到了中國的挑戰,而大學生失業則只是把奧肯法則的失靈延伸到了高素質勞動力領域。

  其次,大學生過剩折射了高等教育成本高昂。上大學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是投資就要有相應的回報。數萬元的學費,加上寒窗幾年的機會成本,使得讓大學生們同一般勞動力混在一起競爭是不現實的。

  再次,大學生過剩折射了高等教育市場失靈。與基礎教育不同,上不上大學是人們自願選擇的結果。如果高等教育市場是正常運轉的,那麼,就不應該出現大面積失業這種「非均衡」狀態。大學生供過於求表明「看不見的手」一定是受到了嚴重的牽制。

  高等教育市場失靈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高等教育供給的壟斷,許多高等教育供給根本就不是有效供給。比如,現在幾乎每個地區都有一個師範大學,以前是專科,現在大都轉為本科,而這類大學生的就業率通常達不到50%。在西方,專門的師範大學少之又少。其二,高等教育需求的信號失真。一些高校和部門為了提高就業率,營造高等教育「供需兩旺」的假象。一些高校甚至要求畢業生必須提供就業協議書和接收函,否則不發放畢業證;個別學生為了拿到畢業證甚至找學校附近小店隨意「簽約」。這遠不是什麼正常現象。

  最後,大學生過剩折射了中國社會的流動性較低。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大學生不願成為普通勞動者是因為普通勞動者的上升通道並不流暢。毋庸諱言,現實的很多體制尚不健全,缺乏基於能力的選拔考評機制,裙帶關係影響巨大。正是由於這種社會流動性的僵滯,所以起點就格外的重要。大學生不想同普通勞動者混在一起,因為一旦混在一起就很難分離,即便你是有能力的。

  因而,面對大學生失業的愈演愈烈,有關部門或許不應急於推脫責任,認定病根出在其就業觀念不能與時俱進上,而更應該思考這種現象所折射出的重重社會隱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