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困地底14天 澳礦工重見天日

 2006-05-10 04: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兩名受困地底十四天的澳洲礦工九日清晨獲救走出礦場,這件緊緊牽動澳洲民眾的「大脫逃」也歡喜落幕。

生命鬥士 兩人步行走出

當羅素與韋柏走向展臂迎接他們的家人時,數百位守候現場的居民歡聲雷動,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便塵封的小鎮教堂老鐘也首度大鳴大放。兩人深擁親友後,從升降梯外的牆面取走識別證,這是所有結束輪班工作礦工實行的標準安全手續,然後登上救護車,直奔醫院。

他們向夾道的民眾微笑、揮手,許多人,包括報導這起事件的記者忍不住揮淚。羅素與韋柏豁達、幽默面對苦難的態度贏得澳洲民心,兩人脫困後,遞出標明「大逃亡」的名片,上面寫著︰「給所有幫助、支持我們與我們家人的人,我們迫不及待要握你們的手,並奉上速體健聊表謝意,感謝是不足夠的!」速體健是他們維生的高蛋白飲品。

他們現身時步態穩健,致使醫護人員錯將他們當作救難人員。在幾個小時的健檢後,三十七歲的韋柏出院,而三十五歲的羅素為了享用熱騰騰的牛排、蛋早餐,待在醫院的時間較長。

許多澳洲民眾守在電視機前,看著營救行動的實況轉播,他們重見天日時,當地消防車沿街鳴笛,宣布好消息,穿著睡衣的民眾衝上街頭,酒館免費贈送啤酒,部分民眾則在家門口掛起國旗,以示慶祝。

澳洲總理霍華德說,這場援救行動讓兩千萬澳洲人民凝聚在一起,是「澳洲夥伴精神的美好展現」,全國為此欣喜若狂,如釋重負。此外,澳洲各媒體集團為了取得羅素與韋柏故事的版權,已展開瘋狂喊價,目前最高的是綜合電視、雜誌、書本與電影的合約,出價兩百萬澳幣(約台幣四千八百餘萬元)。

不過,比肯斯菲爾德鎮的歡樂氣氛沒有持續多久,因為罹難礦工奈特的葬禮也於同日舉行。一百名騎著哈雷機車的騎士為奈特的棺木開道,護送他至墓地安息,羅素也參加了葬禮。

上月二十五日他們在塔斯馬尼亞省的比肯斯菲爾德金礦區作業時發生地震,數噸傾落的岩石使坑道塌陷,一塊巨大的岩塊正好落在他們所在的鐵籠上方,使他們倖免於難,然而操作鐵籠的四十四歲礦工奈特卻不幸慘死。

他們靠著一條燕麥棒與順著岩石滑下的水滴,在深達一公里的地底度過五天後,才被發現仍然生還。扣人心弦的營救行動於焉展開。

保命鐵籠 稱「二星級飯店」

雖然談笑風生,但其實他們備受煎熬。兩人都是彪形大漢,卻困在高僅一點二米的鐵籠內,連站都站不直,他們仍戲稱保命鐵籠是「二星級飯店」。羅素身高一米九,是當地橄欖球隊前鋒、消防隊義工,也是礦災救難隊員。

在距離他們不滿三米的最後救援階段,救難人員以手工方式開鑿硬度五倍於水泥的岩塊,九日清晨,終於鑿開一道裂縫,救難隊員柏恩斯說︰「我們眼神交流,這是第一步,之後將洞挖大,然後握手」。清晨四時四十七分,其中一人開始緩慢脫離鐵籠,進入窄小的逃生道。他們困在地下共達三百二十一小時。


浩劫餘生 兩人恐蒙陰霾


兩名脫困的澳洲礦工雖然身體狀況絕佳,但專家認為,面對生死交關的心理壓力恐成為他們揮之不去的陰霾。心理學家柏恩斯特認為,他們可能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才能重拾過往。

韋柏與羅素在被發現生還後,藉由塑膠管獲得食物與飲水,因此重見天日時,健康狀況並無大礙。對他們進行健檢的朗塞斯頓醫院醫師艾爾說︰「我們僅須留意他們的心理後果。」

要醫護人員誠實告知同僚奈特已殉職的柏恩斯特,鼓勵兩人從醫院回家後,換裝去參加奈特的葬禮。她說,這絕對重要,是他們心理復健一部分,「他們務必參加葬禮,向死者道別,讓此事畫下句點」。奈特的家人蓄意延遲葬禮的舉行,以便讓兩人參與告別式。羅素出院後出席喪禮。

西雪梨大學心理學家拉斐爾認為,兩人能共同承擔相同經歷,而非獨自忍受,堪稱幸運。他說︰「如果他們獨自困在地底,將蒙受龐大的孤立感,我認為這將使生活更難繼續下去。」

澳洲心理學會發言人蒙哥馬利警告,受難時兩人的好興致,是倖存狀態的一個部分,而情緒在該狀態中凍結。現在他們可能經歷震驚、沮喪、憤怒,情緒擺盪的感覺,甚至可能有倖存的罪惡感。

不僅是當事者,發生災變的比肯斯菲爾德鎮的居民也面臨心理衝擊。僅一千人的小鎮最大的工作機會便是挖金礦,鎮民數代都以此為生。安全問題恐使百年歷史的礦場關閉。不過,在韋柏與羅素獲救的狂喜中,堪憂的前景變得模糊,該鎮主要街道上的俱樂部飯店還提供免費暢飲。


超完美救援 礦災救難典範


澳洲比肯斯菲爾德金礦兩名受困地下近一公里處長達十四天的礦工,九日奇蹟式獲救。官員指出,雖然救援進度有時可能拖得得令人難以忍受,但整個行動的複雜程度可說獨一無二,可能成為今後同類性災變的救援典範。

自上月二十五日礦坑因地震而塌陷、三名礦工受困地下以來,救援人員便以「安全第一,速度其次」為最高準則。救援人員花了兩天,才偵測到已罹難的四十四歲礦工奈特的屍體,又經過三天,才透過遙控攝影機鎖定韋柏與羅素兩名生還礦工的位置。隨後,一場馬拉松救援行動揭開序幕,一開始救援人員先鑽出一條口徑如拳頭大小的小通道,投送蛋白質飲料、乾糧、螢光棒及毛毯等救命物資,甚至還送入ipod讓兩人打發時間。 九天後,羅素與韋柏徒手爬出救援人員為他們開鑿的一條逃生通道,救援行動圓滿落幕。

礦場經理吉爾形容這場救援任務可說是「獨一無二」,因為兩名礦工受困地下的深度、救援任務複雜程度,以及兩人受困時間,皆前所未見。

在救援行動中,氧氣缺乏並不是顧慮,因為礦坑的排氣循環系統沒有故障,食物供應也不成問題,救援人員最擔心的是,鑽挖不慎恐造成新的落石坍塌,導致兩人被數以噸計的岩石活埋。當發現兩名礦工仍生還時,救援人員立刻停止爆破行動,以免震動導致落石坍塌。在最後關鍵時刻,大型鑽孔機結束堅硬岩塊的開挖工作,救難人員使用手鏟等工具挖掘剩下的岩石與塵土,成功完成營救任務。


(取材自法新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