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胡峰會貶值,因為次數頻繁,去年有五次會晤,今年預計也會有四次,即使碰頭談談比不見面好,但如談不出進展與結果,峰會便失色。
布胡互要面子明爭暗鬥
過去雙方高峰會,北京至少會釋放一兩個政治犯,對美表示善意,這次卻連布希一再向胡錦濤表示關切的政治犯,一個都不放。
胡錦濤自己要面子,這次卻不給布希面子,而雙方在面子問題上確實明爭暗鬥了一場:中國宣傳胡錦濤此行是「國是訪問」,布希政府卻不作如此稱呼,美方雖有軍禮歡迎,但以「社交午餐」,而非正式晚宴招待。
為報布希去年並非「專程」訪問中國一箭之仇,胡錦濤這次也在訪問美國之後,繼續訪問肯亞、摩洛哥、奈及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
胡錦濤要排場,對內在提高個人聲望,穩固自己地位,也利用訪問塑造中國「崛起」的形象,轉移內部不滿者的注意力。
綜合胡錦濤訪美所強調的訊息,和中國「學者」行前的宣傳,他此行的目標主要有三:
第一,強調中國的「和平發展」,及致力於世界和平的決心。胡錦濤去年曾向布希吐苦水,自稱中國內部問題嚴重,政治腐化、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和農村不安,已經讓他焦頭爛額,中國沒有意願和能力與美國爭鋒。
但美國國防部三月發表的防務檢討報告,及白宮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都視中國為軍事上最可能的競爭者,並稱中國軍事現代化已改變地區均勢。中國對此報告極敏感,立即重申「和平發展」的承諾。中國深怕被貼上「中國威脅論」的標籤,成為美國假想敵。但中國既強調「和平發展」,卻難以說明它不顧農民生活,以鉅額預算建軍,購買俄羅斯先進武器,所為何來?胡錦濤的和平發展說詞,並不易取信於人。這是美國一方面要影響中國戰略選擇,另一方面嚴防其霸權企圖的原因。
第二,取得美國確認中國的重要角色,為美、中關係定位。中國希望美國與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突出其地位之重要,和雙方關係之密切。
北京對副國務卿佐立克所稱,中國是國際體制之「利益的共管者」的定位並不瞭解,也不滿意。但布希對中國還是以此定位,而不理會胡錦濤滿口的「戰略利益」。
美此項用語,意在強調中國要負起國際體系成員的責任。例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享受其利益,但卻未履行其義務,造成世界貿易失衡。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北韓、伊朗核子武器問題上,並不積極施壓,還與違反人權的蘇丹、緬甸密切往來。
布希直言批評中國在人權方面的缺失,在貿易上造成美國鉅額赤字,卻不讓人民幣升值,而中國積極不透明的建軍,這些問題已在國會引起嚴重關切,要抵制中國的法案有十幾件,他不可能再給胡錦濤「戰略夥伴」面子,頂多隻說雙方是「建設性合作關係」。
第三,要求美國加強約制臺灣。一些中國傳聲筒在胡錦濤訪美前便「預言」雙方在對付「台獨」方面會有「突破」,美國會把「不支持」台獨改成「反對」。但事實證明這只是他們一廂情願,唱衰臺灣的慣技,布希不但未改措詞,而且不尋常的更正胡錦濤的用詞。
布希在歡迎儀式中重申美國以三項公報及臺灣關係法為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臺灣海峽現狀」,並促各方避免對抗性或挑釁行動。美國相信臺灣的未來應和平解決。他並沒有提「台獨」問題。但胡錦濤致答詞時,特別提及布希及美國政府官員一再承諾「一中」政策,遵守三公報及「反對台獨」,中國對此表示讚賞。
中國過去把美國「不支持」逕譯為「反對」,與美國原意有重大出入,這次胡錦濤當布希的面,指布希承諾「反對台獨」,使美方非更正不可。
因此,在兩人會談結束,向記者發表談話時,布希特別補充一句:「我們花些時間討論臺灣,我向胡主席保證,我的立場沒有變。我不支持臺灣獨立。」這句話看來有些突然,但那明顯是更正胡錦濤對他承諾的誤引。胡錦濤對臺灣問題的設計也未得逞。
轉載自:臺灣日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布胡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