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AGM-88A高速反輻射導彈
臺軍對AGM-88寄予厚望
反輻射導彈是專門用於對付雷達的導彈,它利用雷達輻射的電磁波發現、跟蹤雷達,並將其摧毀。在近幾年來幾場局部戰爭中,美軍都是用反輻射導彈摧毀敵方雷達,使其預警系統癱瘓,為大規模突襲行動開路。臺軍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不惜斥重金引進。2004年底,在經過5年的爭取之後,美軍終於同意出售AGM-88型導彈。
據悉,AGM-88型導彈是一種新型高速反輻射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地面和艦載防空雷達,可搭載於F-16、B-52等多種飛機之上。該型導彈發射重量360公斤,射程約50公里,最大射速 2280公里/小時。臺軍為使立法院通過這一軍購案,列出了五大優勢,稱一旦獲此導彈,能「一舉癱瘓大陸沿海雷達」。
按照臺軍的說辭,AGM-88型導彈的優勢包括:一是可攻擊多種雷達。導引頭頻率覆蓋0.8∼20GHZ,是目前所有反輻射導彈中最寬的,可對各種機載、艦載、車載和地面固定雷達進行攻擊;二是捕捉目標能力強。導引頭靈敏度很高,除了能從敵方雷達旁邊進行攻擊外,還能從輻射最弱的尾部進行攻擊;三是自動鎖定目標。採用可編程技術,能鎖定、攻擊多種體制雷達,對突然關機的雷達有一定的記憶功能;四是攻擊速度快。動力裝置是高速、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可在20秒左右摧毀20公里外的雷達。五是具有多種攻擊方式。可靈活採用自衛、預置和隨遇三種方式,自衛方式是指探測到雷達信號後,計算機適時進行分類、威脅判斷和攻擊排序,並嚮導彈發出指令,實施攻擊;預置方式是按預定方案發射導彈,讓其在接近目標過程中自行轉入跟蹤狀態;隨遇方式則是依托導彈高靈敏度的導引頭,讓導彈自己去尋找攻擊目標。
美制AGM-88B高速反輻射導彈
七大致命缺陷難以逾越
軍事專家指出,臺軍方所列AGM-88「五大優勢」,要麼是反輻射導彈共性特點,要麼需要特殊條件才能施展,其說服力顯然很蒼白。
缺陷一:過於依賴目標雷達信號。美軍自己都承認,只要敵方雷達突然關機,AGM-88就難以命中和摧毀目標。為此只能連續發射大量的導彈,以形成一個可以覆蓋對方各個工作時刻的「導彈流」,才能達到摧毀對方雷達的目的。而這種方法既費彈,也不一定十分奏效。如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戰鬥機曾對南聯盟一個雷達目標發射了100餘枚AGM-88型導彈,結果卻仍未能將雷達摧毀。
缺陷二:相關技術性能不穩定。實戰經驗顯示,AGM-88飛行速度明顯大于飛機,易被雷達識別。且極易受多源干擾,自主識別能力也很欠缺。例如碰到作戰雙方雷達頻率相差不大或該地區雷達頻率密集重疊時,AGM-88就分不清敵友。如2003年3月24日,在納傑夫市以南大約48公里處,一架美軍F-16型戰機發現地面雷達系統後,發射了一枚AGM-88,不料摧毀的卻是自家「愛國者」導彈的雷達系統。
缺陷三:摧毀能力有限。AGM-88的攻擊效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該導彈通常只能炸毀雷達天線和波導管,而這些只不過是防空雷達系統中很小的一部分,對方只要換上預備的天線或進行及時的修復就能繼續執行任務。
缺陷四:造價太高。一枚AGM-88價值36萬美元左右,除美國外,很少有國家或地區能大批量裝配。
缺陷五:缺乏相應技術體系。反輻射作戰是技術體系的對抗,美海空軍在實施電子戰時,有完善的電子對抗體系作保障。臺灣空軍缺乏完整體系支持,且電子戰系統也有不兼容問題,自行研製的系統無法與戰鬥機機載系統進行介面。
缺陷六:無法識別雷達誘餌。雷達誘餌也稱雷達信號模擬發生器,這些裝置能模擬多種雷達信號,且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臺灣空軍現役電子偵察機僅憑機載電子設備,根本無法區分雷達和誘餌。
缺陷七:戰機自身防護困難。通常情況下,戰機飛至距離目標20∼30公里處,是AGM-88型導彈最佳攻擊距離。而大陸的防空系統是全空域防空系統,攜帶AGM-88的F-16型戰機,若冒險闖入導彈伏擊圈,戰機自身防護困難。
美制AGM-88C高速反輻射導彈
軍事專家指出,儘管AGM-88型導彈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中立有戰功,擊毀了不少雷達系統,但實際上,該型導彈的戰損率也是世界罕見的。每擊毀敵一處雷達系統,至少需要十幾顆,甚至幾十顆導彈,一般國家和地區很難承受這種代價。
美國空軍F-16戰鬥機發射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
臺軍裝備的可用以發射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的F-16戰鬥機
臺軍裝備的可用以發射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的F-16戰鬥機
- 關鍵字搜索:
- 組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