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共執政歷史,姓「資」姓「社」的爭議這是第三次。據「東方日報」的專論,第一次發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因為「大躍進」導致大倒退,再加上中蘇交惡、自然災害,「天災人禍」使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鄧小平取消「人民公社」、推行「包產到戶」,並以實用主義的「貓論」平息姓「資」姓「社」的爭議。
九十年代初深化改革受阻,鄧小平掀起南巡旋風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位,一場意識形態的爭端到此戛然而止。
評論指出,新一輪爭議從去年開始、並於今年「兩會」前後達至高峰,觸及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
胡溫的回應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倒退沒有出路,同時發動輿論造勢。
當年為鄧小平南巡搖旗吶喊的「皇甫平」重現江湖發表「改革不可動搖」文章,聲稱要警惕以反思之名行否定之實。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刊登以胡溫講話核心為題的文章,明確顯示中央凝聚黨內和民間共識推進改革的決心。
評論認為,重提姓「資」姓「社」爭議確實不切實際,用傳統二分法已無法回答現實問題,伴隨國際經貿一體化,市場化改革已不可逆轉,而推行民主法制亦成為普世推崇的價值觀;但斷然否定反思、調整方向的訴求則矯枉過正。虛懷若谷、有容乃大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中央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港評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