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說,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餘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曹保明介紹說:「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關東老百姓始終有「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介紹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佈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東北的許多農家,年夜飯依然保持著古時的許多風俗,如吃飯前祭祖,放鞭炮,吃餃子等。但由於近年來年夜飯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學認為:「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它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和溫情中。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 關鍵字搜索:
- 南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