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臺灣觀點 】 新年的心願

 2006-01-19 04: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2006年就這樣來了。如果1984可以寫一本小說、如果2046可以拍一部電影,那麼,2006當然也可以譜成一首詩篇。
新年適合立志。除了陞官發財、健康減重,這類流行的、普遍的心願,應該還有別的選項、別的志向。比方說,立志做一些美好的事。什麼是美好的事?美好的事例,處處可見。像是花蓮門諾醫院創辦人薄柔纜醫師的故事。薄院長是美國人,胸腔外科醫師,1953年接受美國「門諾會海外救濟總會」差派來臺,並於次年在花蓮創辦門諾醫院,為貧窮無依、物資匱乏的後山居民,以及布農族、阿美族、泰雅族部落,展開醫療服務。當時的花蓮地區,沒有幾條像樣的馬路,除了醫院門診,薄院長靠兩條腿和一輛摩托車出診,翻山越嶺,餐風露宿,只為了減輕一個病患的痛苦。曾經有乳癌病人住院開刀,女兒無人照顧,薄院長將之接回家中,照顧到病患出院。薄院長沈默寡言,但熱愛工作,雖然物質條件原始,但他從不怨天尤人,只懂得全心全力付出;所以他的醫學生們背地叫他「赤牛」,說他好像刻苦耐勞、賣力固執的一條黃牛。醫者父母心,薄院長如此這般在門諾醫院服務40年。他從未支領醫院一毛錢薪水,他租公寓住,生活費由美國教會奉獻,子女教育費從銀行貸款;他退休回美國時,連住處都沒有,後來,他的學生共同出資,買了一棟房子供其養老。1991年,薄院長在洛杉磯接受臺美基金會頒發的「臺灣奉獻獎」,自稱「在花蓮40年,心中充滿感謝」的薄院長,致詞時說:「我為臺灣奉獻了這一生,我盼望臺灣人,尤其是臺灣的醫生,也能像我一樣,為自己的同胞,尤其是弱小無助的、需要人照顧的花蓮百姓服務。」接下來的幾句話,真是發聾振瞶,薄院長說:「很可惜,臺灣的醫生好像覺得到花蓮很遠,到美國比較近,沒有人要去花蓮,倒是很多人跑美國來。」就是這一番話,讓腦科名醫黃勝雄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回到臺灣的「後山」,接下薄院長的棒子,繼續為臺灣人服務。

門諾醫院薄柔纜院長和黃勝雄院長的故事,膾炙人口,但永遠不嫌太多人知道,因為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標竿。當新年來臨,當我們的人和心,也彷彿是嶄新的,很適合立志、立志做美好的事。持之有恆做一些不為己利的美好事情,事無須大,持久即可;比如說,照顧弱勢,扶持老殘,傾聽卑微處的呼喚。

有人為薄院長夫婦寫了一首詩,大意是說:

「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給東西、給錢,還算容易,

最不容易的是,給出自己,

他們把自己毫無保留的給了我們……

是的,讓我們學習「給出自己」,把自己給掉。就像聖經說的:「我們度過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求您教我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那麼,在三百多個日子以後,在2006年結束彼時,我們可以心滿意足的,含笑的對自己說,是的,在2006年,我以生命譜成一首詩篇。

中央廣播電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