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礦難後,我們看到大多數媒體的報導都是生活在中國的人可以想像出來的套路:首先是當地主要領導親臨礦難發生地,指揮搶救工作緊張有序的進行;其次是第一批撫恤金髮放,每個死者家屬將領到多少錢,難屬情緒穩定;然後是公安機關通過連續作戰,將潛逃的礦主抓獲;最後是有關部門召開緊急會議,要求狠抓安全生產,各地對煤礦進行地毯式檢查,不符合安全標準的一律關停。
這樣的八股文章每一段都有著其要說明的重點意義所在,不可等閑視之。領導到現場指揮說明政府重視搶險,關心礦工生命,是很人道主義的;接下來安撫死者家屬說明我們首先要保持穩定,連死難礦工的家屬都滿意了,其他人還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控制了礦主則說明:好了,冤有頭,債有主,把黑心的礦主抓住,對公眾有個交待了;最後的亡羊補牢則說明有關部門舉一反三,是有著全局的安全意識的,礦難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偶發事件。
可是,老天爺不因為你八股文做得好就給面子,「補牢」的次數越來越多,「亡羊」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近期,黑龍江七臺河和河北唐山又發生特大礦難,而且死難人數都在三位數以上。(唐山礦難剛確認死90,但還有20餘人失蹤,按照因礦難頻發積累的經驗,我可以認為失蹤的20人幾乎沒有多少生還的機會。)有關部門的八股文章還接著做,而媒體和公眾已經表現出某種麻木了,除了例行地報導死亡數字和搶救工作外,找不出能讓公眾更關注的點了。而公眾,還要如以前對礦難那樣憤怒、憂慮,對死者像過去那樣同情也是不可能的。復旦大學一個研究生將貓的眼睛刺瞎,媒體和公眾倒給予了足夠的關注。
如此對比,並非說明媒體和公眾已經麻木不仁到,認為貓命比人命。媒體是為公眾服務的,它們必須找出公眾的興奮點,挖掘出來。礦難接二連三,公眾已復以前的那種關注程度了,媒體自然會跟著降溫。誰叫這是個注意力為王的時代呢?而對觀眾而言,關注某件事是有著一種心理期許的,--自己的關注能對事情有些影響。在張亮亮虐貓事件中,公眾的心理期許是很容易得到實現的。張亮亮認錯了,家長也不主張他出國了,學校表態要「治病救人」,專家站出來分析心理問題。好不熱鬧。而礦難如此頻繁,公眾的關注幾乎是拳頭打在棉花上,你再憤怒,再呼籲,沒用。礦難照發人照死,八股文章照樣做。--沒有多少回應的關注總會逐漸轉移的,因此,我以為沒必要苛責媒體和公眾。
礦難發生後,而有關部門對媒體的冷落和觀眾的冷漠也許是最高興的。公眾沒有精力再關注礦難時,難道不是他們的幸福時光?而我等這些只會坐而論道的酸秀才,對著一而再,再而三的礦難,再如何議論都只是重複過去說過的話,有時自己也覺得沒有多大意思。
我們可能只覺得空發議論沒有多大意思而已,第二天太陽照樣升起來。而那些死在礦井裡面的兄弟已經永遠看不到日出了。他們的親人,不會因為礦難頻繁發生,就會減輕死去親人的痛苦。
對礦難死者的家屬來說,一場礦難死一個人和死一百個人都是一樣的。可在許多人眼中,礦難似乎真的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了。
- 關鍵字搜索:
- 礦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