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美國人「善待」神童,指的首先是他們能以平常心態對待神童。當班上出現了幾個不費吹灰之力便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神童學生時,教師並不會大張旗鼓地將其大名張貼在「光榮榜」上,或將其作為「樣板」要求大家效仿,而通常只是輕描淡寫地聲稱:他們只是腦筋「好使」些,而其他孩子只要稍稍多用些功,也完全可能取得和他們一樣驕人的成績。
在美國,不論教師還是家長,都認定給「吃不飽」的神童適度開「小灶」不僅合理,而且也是必需的。但這類加添的「小灶」,並非書本知識或需要背誦的資料,而是動手、動腦、寫作、分析等實踐或研究能力的超前培養。一名當工程師的家長,就要求自己年僅6歲的「神童」兒子自行設計工藝難度不小的太陽能熱水器,而他提供的幫助只是一些資料外加100美元的「科研經費」。兒子經過了長達兩個月的努力,並請教了包括教師在內的行家,最後終於大功告成。而通過這番困難的實踐以及所經歷的多次挫折,這名神童再也不會在同學面前因自己的聰明過人而洋洋自得了,而且由於多餘的精力得到了發揮,他再也不會感到無所事事,甚至在課堂上無事生非了。
神童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卻未必一定高(在許多情況下甚至還可能低於一般同齡孩子),心理上也遠未發展到成熟階段。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廣泛的興趣以及與眾不同的處世方式常常遭到包括教師在內的成人的曲解,他們比一般孩子更有可能變得「咄咄逼人」或「不講道理」,由此在同齡人中更容易成為不受歡迎的「另類」。鑒於此,美國的家長和教師更注意對神童們可能出現的「社交障礙」給予關心和引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