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可能使中國的世界遺產淪為「瀕危」遺產

專家27日在此間舉行2005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空氣污染已成為威脅中國世界遺產的一大「殺手」,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一些世界遺產可能將淪為「瀕危」遺產。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國家文物局科技專家組成員周寶中說,中國的世界遺產主要是古建築、石窟、墓葬等不可移動文物,大都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有些雖然保存在建築物之內,空氣污染物仍會滲入保存環境中,所以遺產地的空氣質量直接影響著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命運。空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粉塵等污染物在氣候變化、光線輻射、生物危害等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會導致文物的殘損風化,甚至使有些建築物腐朽崩塌。

  過去四年,周寶中對中國30處世界遺產所在的市縣進行了空氣質量跟蹤監測。監測結果顯示,在中國的世界遺產地當中,僅有九寨溝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三江合流和麗江古城三處的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其餘各處都處於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環境中,有些地方甚至空氣嚴重污染。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工業粉塵排放量比較多的省份主要是河南、山西、四川、河北、遼寧、湖南、江蘇等,而中國有約一半的世界遺產分布在這些地方。」周寶中說。

  空氣污染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酸雨的出現。據專家介紹,酸雨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破壞最為突出和普遍。酸雨不但腐蝕建築,嚴重地區甚至出現森林死亡、植被退化、生態破壞等現象。如世界遺產峨眉山金頂的珍貴樹種冷杉死亡率達90%,黃山、武夷山也都面臨著酸雨的威脅。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的酸雨區佔國土面積的30%-40%,且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而由於工業的發展,北方很多地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也在逐年增長。

  與會專家指出,空氣的惡化與破壞性的開發使中國的世界遺產面臨著大自然和人類的極大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某些遺產地發出過警告。專家紛紛呼籲,發展經濟與文物保護並不矛盾,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文物。


(新華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