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第二天,《人民日報》採用新華社統稿對這一災難進行報導,其標題為:《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
一般來說,每當災難發生時,受眾都想盡快瞭解這場災難造成的破壞程度、傷亡人數、影響範圍等,同時及時和如實的報導也便於災區盡快得到救助或防範災情的擴大及再次發生。可是,這則消息對地震災情的報導卻較為簡約,導語上只有十幾個字的概括陳述作為新聞由頭,而對受眾最為關心的受災情況,如房屋倒塌多少,死亡多少人諱莫如深,隻字不提,只有一句「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重點卻放在人與災難作鬥爭上,即放在毛主席、黨中央和各級領導如何關懷災區人民,如何帶領災區人民抗災救災方面。災情被隱瞞了,受眾對這場地震的知情權被媒體無情地剝奪了。直到事隔三年之後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開的我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體死亡人數。於是會議閉幕第二天即11 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來自此次會議的新聞《唐山地震死亡24萬多人》。這條轟動全世界的新聞在人們幾乎快要對此事漸漸淡忘的時候才姍姍來遲,新聞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舊聞」逸。
雖然雲南通海那場大地震早在1970年1月5日就發生了,比唐山大地震還要提前6年多,但外界對這場地震的知情程度遠不及唐山大地震。原因之一是新聞媒體對這一災難的報導範圍、力度、時效比唐山大地震還要遜色。直到事隔30年之後的2000年1月5日,雲南通海縣舉行大地震30週年祭集會時,才首次在正式場合披露這場大地震的死傷人數和財產損失情況,塵封了漫長歲月的「秘密檔案」才得以解密,重見天日。這場7.7級大地震的死亡人數為15621人,僅次於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中國百大重災之一肄。
災難降臨時,真相被掩蓋起來,見諸報端的新聞,充滿了空話套話,既沒有受災地點的具體方位,也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等,信息模糊,語焉不詳。翻閱了這一時期的各大報紙,我們僅從地震發生4天之後的《雲南日報》上找到了有關這場災難的新聞報導,標題為《我省昆明以南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災區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擊地震災害》。在其後的《雲南日報》上,我們還發現幾段令今人啼笑皆非的報導:「金家莊公社社員們揣著毛主席的紅寶書……說,地震震不掉我們貧下中農忠於毛主席的紅心」。「千條萬條,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武裝災區革命人民的頭腦是第一條。地震發生後,省革命委員會派專車專人,星夜兼程把紅色寶書《毛主席語錄》、金光閃閃的毛主席畫像送到了災區群眾手中……(看到紅寶書和畫像)災區群眾激動得熱淚盈眶」。
通過考察這兩次大地震的新聞報導,我們發現,在災難性事件的報導方法上,傳媒表現出高度一致,而且形成了一個關於災難新聞的報導模式:「輕描淡寫的災情」+「黨和毛主席的關懷」+「災區人民的決心」。
對於災難性事件,受眾對它應該擁有最基本的知情權,新聞傳媒應該有其最基本的新聞運作規律。然而,這些權利和規律全被無情地剝奪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30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