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聯想起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軍事專家注意到,在此次行動中,美國宇航局反覆強調的兩點:一是美國的太空攔截技術。美國宇航局噴射推進實驗室主任埃拉奇形容這次撞擊任務,是太空探險中一次高風險且大膽的試驗。實驗室科學家葛萊梅說,基本上,它是「發射一顆子彈在準確的時間和準確的地點擊中另一顆子彈」,這一比方很容易讓人想起美軍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二是太空遙控技術。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遙遠距離,要求地面發出的指令必須絕對精確,不能有一丁點兒誤差。據科學家們計算,撞擊的時候,探測器離地球的距離是日地平均距離的85%。日地平均距離,就是光線在8分19秒之內走過的距離。也就是說,探測器和地球的這段距離,光線要走7分多鐘,將近 1.3億公里。探測器離地球這麼遠,並且處於運動之中,地面發給它的撞擊指令,就得打一個提前量,保證信號到的時候,探測器也正好到了預定位置,從而接收指令,啟動程序。反過來說,因為探測器和彗星都在運動,如果計算不準確或出現其他失誤,撞擊艙就有可能撞不上彗星。所以,一旦成功的話,則說明美國的太空遙控技術到底能高到何種程度。
NMD系統電腦效果圖
太空是第六代戰爭制高點
俄羅斯軍事學者斯里普琴科不久前曾提出第六代戰爭理論。這一新理論已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第六代戰爭的理論建立在高新技術的發展上,而2007年至2012年美國的第六代戰爭技術趨成熟。據他指出,第六代戰爭的戰場範圍將擴展到太空,太空將成為交戰的重要戰場,太空偵察、太空攔截、太空投送及直接從太空發起攻擊,將使太空成為第六代戰爭的制高點。因此,大對撞從另一個側面能證實美國所擁有的太空戰爭潛力。
彗星撞地球怎麼辦
這次「深度撞擊」號自我毀滅式衝向「坦普爾一號」彗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收集到彗核內部的組成物質,幫助解開太陽系形成之謎,而且還能給人類防止遭受彗星、小行星之類的「天外來客」突襲提供寶貴資料。
據科學家們透露,此次撞擊獲得的許多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彗星的組成物質,追蹤其運行軌道,萬一發現對地球構成安全威脅的彗星,我們能夠作出及時、準確、科學的判斷,讓人類避免滅頂之災。
如今,不少科學家已經對「彗星撞地球」提出了假象的解決方案:1在彗星上埋下核彈,引爆它。人類採用什麼樣的核彈,要看彗星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假如是非常堅硬的一塊,就不能依賴一個核彈把它炸壞,因為它可能不會被炸得很碎,反而會分裂成幾大塊向地球飛來;假如是比較鬆散的結構,則適合用核彈引爆,把它炸成很小的碎塊,不再對地球造成大的影響。2一旦發現小行星有撞擊地球的危險,就在附近爆炸一個核彈,讓這個核彈爆炸產生的推力,把彗星或者是小行星「推」離它的軌道。3還有人提出,在彗核上安裝巨大的太陽帆,利用壓力使它逐漸改變軌道。4也有人建議發射一個激光器,用激光器照射,使熱量集中於一點,導致彗星本身發生爆炸,這樣的話原來比較大的天體就碎裂成無害的宇宙塵埃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撞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