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問題?為何中國留學生不會說話?
西方的教育很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流技巧。比如說中學都有戲劇課,人人參與表演。課堂上鼓勵學生演講,示範口語交流技巧和使用形體語言。中學和大學都有交流技巧課程,大學裡設有求職輔導課程,有很多課目都是探討交流技巧的。西方大學和中學都提倡學生合作精神,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共同解答課題。中國的老師往往主張獨立思考。獨立思考雖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另一面就是造成了學生畢業後與人共事及溝通的能力有所不足,自己冥思苦想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有效率低的一面。中國人在外面交流技巧欠缺經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常使用「但是」
不少人喜歡發表高論之前,先說「但是」,用來突出自己的位置,或以示觀點與人有別,即使他說的與對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像「但是」成了口頭語。交談時過多使用「但是」,是缺乏語言交流技巧的表現。如果你去找工作,使用「但是」會讓面試人員反感和不耐煩;在社交場合,「但是」使對方情緒受挫,氣氛變得壓抑呆板;主持人使用太多的「但是」,會令聽眾欲言又止。
我曾在移民局聽見一位中國女學生與簽證官談話。每當簽證官講完,女學生一本正經地回答,幾乎每句前都說BUT(但是)。簽證官越來越急躁,最後忍不住打斷她的話,說了句「NO BUT!」(沒有但是)。
英語裡,為了避免說「但是」,經常用更平和的替代詞,如「我不這樣認為」(I DON'T THINK),「換句話說」(IN OTHER WORDS),「可以這幺看」(PUT THIS WAY),
愛插話
有位KIWI老師問我:「為什麼人有一張嘴,兩個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為上帝讓我們多聽少說。」在別人講話時做一個好聽眾是美德,不僅表現教養和風度,而且不會錯過有用的信息。
有些場合,插話是戰術需要。如競選時的辯論,政客們慣用插話來打亂和牽制對手的思路。打斷對方發言又不失風度並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歡太多的火藥味,而想心平氣和地交談,插話就成了冒失蹩腳的行為。
我見過不少華人朋友在三倆小酌、多人聚會的場合時,有人能言善辯,油腔滑調,侃起來便滔滔不絕,很少聽人家講話。但聽者則或出於不甘寂寞,或出於不同意意見,時常插嘴,慢慢就抬槓起來,最後往往不歡而散。這種意識上的單向交流令一些人養成了獨斷專行、固執偏激的霸王脾氣,在社交和商業談判中往往會表面上呈了一時的口舌之快,但實際上會吃虧。
相反我在紐西蘭出席私人聚會、商業宴會、或在酒吧裡與當地朋友交流時,發現人們與熟人生人隨意交談,神情專注。他們談的多是日常瑣事,說的帶勁,聽的也仔細,極少見人插話,從不用話揶人。人們好像各個精通持續交談的技巧,氣氛輕鬆,無話不說,實際上交談的持續性比談話內容的趣味性和真實性更重要。西方的酒吧文化和PARTY,培養了他們能與不同背景的人很快聊在一起的能力。中國酒吧越開越多,但願人們不只是學人家怎幺賣酒喝酒。
總說「不」、「不知道」
據我所知,國外遊客在中國旅遊學得最快的中國話是:不知道,沒有。
常說「不」,「沒有」,「不知道」,這不但表現語言交流技巧的貧乏,還會令這種語言缺少人情味,人之間變得冷漠無情,也將導致一個民族、一代人的思維懶惰。
英語裡替代詞有不少,如LET ME THINK(讓我想想),SORRY, I CAN』T HELP YOU(對不起,我幫不到你),I CAN ASK MY FRIENDS(我可以問一下我的朋友),I DON』T THINK I AM A RIGHT PERSON TO ASK(我不認為你找對了人)。
對有權勢的人說「不」需要膽量,候選人對選民說「不」需要格外謹慎;普通人之間說「不」則容易得多,但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家好像都無腦,不求甚解、迴避苟且之風將滋長思維的惰性。
無故貶低對方
有些人莫名其妙地貶低或挑剔別人,不知道是想取悅於人?還是取悅於己?比如:
同事穿新衣,便說:挺有型,但不適合我。
朋友買新房,便說:房子很大,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
同學購新車,便說:車子不錯,我鄰居的車好像更高級。
男友買禮物,便說:這幺貴的禮物,你有錢怎的?
朋友請吃飯,便說: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不怎幺樣。
老公見老婆打扮,便說:滿臉皺紋,誰看呀!
有人會說這幺講直來直去,很誠實。但想一想,有多少人喜歡這種誠實?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這種誠實的挑剔沒有實際意義。
木無表情,沒反映,沉默不語
我曾幫不少新來的朋友辦理銀行手續,他們在我翻譯的時候,表情嚴肅,沉默不語。我提醒他們,聽懂了應該說好;人家講完了,應該說謝謝。有的說:我最後會說。而到了最後,卻又忘說了。人家倒很會解釋:嗨,我心裏說了。但有多少人喜歡別人默默地謝自己。有多少中國家長經常教子女說謝謝,卻很少對子女說謝謝。子女會認為,說謝謝太謙卑。
目光斜視,心不在焉
我發現很多中國人與人握手或交談,要幺目光他投,從頭到尾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或兩眼發呆、不聚焦,好像是怕人家看出心事,對話變成單向輸出。眼神的交流不亞於口語的表達,人交談時目光恍忽,是很失禮的,會讓對方失望,
也許有人認為眼睛老盯著對方,可能令對方尷尬或拘謹,尤其面對異性。如果真為對方著想,你的目光可以適當的移動,移開的間隔不要過長,對視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如果你想用這種藐視和忽視對方的舉動,來表示你對談話內容沒有興趣,不能說是高明的想法。你會給人傲慢和不善交際的印象。
另外用偏詞怪詞,說話絕對(如最好,特差),或模棱兩可(如還行,還可以),高聲辯論,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現。
有人說中國人含蓄,表達方式與西方不同。我不認為語言交流技巧有嚴格的種族和文化之分。語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現代人類交往頻繁的需要,是人類智能的表現。在古代,一個人的智能和口才,有時會改變國家的命運。現今出古代式的英雄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更關注個人的成敗。人們平時遇見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場合,不同目的,語言的應變能力更顯得格外重要。
- 關鍵字搜索: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