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被問到這種屬咱基本常識的問題,說簡單吧,要講清楚不知不覺就一扯三千里,費好多口舌。什麼儒家的倫理觀啦,儒教對在中國觀念中的深遠影響啦,孔夫子以來就奠定的君臣父子等等的長幼次序啦,說得自己都有點稀裡糊塗的,心想,光是兄弟姐妹你就覺得麻煩了,還沒告訴你表哥堂姐二姨三叔四姑姥姥哪。的確也是,美國人提到兄弟姐妹,就是說我brother如何,我sister如何,除非特別說明是大哥還是妹妹的時候。而且叫哥哥姐姐也都可以直呼其名。至於爸爸的媽還是媽媽的媽,一律都說我grandma如何如何,叫堂兄妹表兄妹都只一個cousin,讓他記奶奶姥姥堂表之類觀念上一時還真轉不過來。
我心中暗笑,別說你自家的親戚你得分清了,連社會上不相干人等都各就各位,全都有可能是七姑八大姨呢。什麼梅姑發哥小燕姐瓊瑤阿姨,好像全是親戚關係,連麥當娜也是麥姐。把這事跟美國學生解釋清楚,你說費不費口舌?之後還有為什麼管某某叫師,哪位叫爺,哪位稱大哥,哪位是老弟,哪位能稱老,哪位能稱公……。
港臺娛樂圈最是七姑八大姨恁不清的,讀他們娛樂版老以為是在讀一家子的事,混得久的都升級為姐,姑,叔,哥,而年輕些的都叫小名,東東西西的,男子的年齡比女方小談戀愛的話,就得認姐認弟,老花花公子還在玩呢,就得有個把乾女兒……。
所有這些,轉換到英文,就整個一個「迷失翻譯中」,因為好多詞沒有。姐弟戀怎麼翻?----翻譯不好人家還以為我在說什麼亂倫關係呢!管梅艷芳叫Auntie May是因為熱愛?還有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是「老師」?美國人只在學校裡管老師叫老師,或者如果一個人的職業是教授就叫某某教授,其餘時間沒事不互相叫老師,有距離一點的按名稱稱呼,這先生那小姐某女士等等,近乎了就都是直呼其名。比如你能想像一個攝製組的人管斯皮爾伯格叫斯皮爾伯格老師嗎?他要麼是斯蒂夫,要麼是斯皮爾伯格先生,沒有斯老師,斯導演的叫法。
也許中國人的稱呼裡透著我們文化的人情味,透著一份親,不過這東西沒法傳譯,一傳譯就笑話百出了。比如有次在中文電視上看播音員談美國匯率問題,當然不能不提格林斯潘的名字,可是播音員不說格林斯潘先生,而說「格老」。格老是誰?美國人又不懂了。播音員當然是出於對格林斯潘年齡地位的尊敬才稱其格老,可是翻成英文可就變成人身攻擊了,怎麼談著聯儲這麼嚴肅的問題卻說起格林斯潘老來了!而他老不老跟他是聯儲主席又什麼關係?他又不是從事體操運動?
因為中國人對長幼有序的意識根深蒂固,所以年齡問題永遠是個情結。先前是老的壓小的,小的一鬧解放,又拚命打倒老的。美國幹什麼工作都是論能力,年齡跟本不用寫在履歷上,年齡關係上沒那麼緊張。記得前幾時ABC主持人芭芭拉華特斯宣布提前退休,說七十幾歲了,真讓我一楞,因為印象中的她老是六十歲,沒想過她高齡不高齡,如果在中國媒體上,肯定得出現「華奶奶」字樣了。美國的新聞主播年齡都不小,是不爭的事實,新聞人一旦牌子創出來,位子坐得很勞,倒比總統做得長多了,總統四年一換,美國三大臺的主播們都是歷經數屆總統了。糾其原因,因為新聞強調信任,一旦主播在觀眾中確立了信任度,電視臺不願隨便換人。而總統卻涉及政策問題,四年一換以保證法治而非人治。
跟芭芭拉一起主持20/20的,是個四十來歲的男主播,他跟芭芭拉主持的時候一起聊天,當然直呼芭芭拉其名,不會叫華特斯女士,不會叫華特斯老師。
我在國內,當然也是跟著人叫師叫老,好像只要是混出點什麼名目的就得叫老師,而自己不知怎麼居然也快有被叫老師的資格了,倒真有些不習慣。我也是在中國倫理觀念熏陶中長大的,所以對於家中長輩都是懂執晚輩禮,而且也很習慣於此。但是在社會上,不相干的人為什麼也可以是姑是姐呢?這個我就有點含糊,不能那麼肯定。翻報紙,也是不習慣各種新聞採訪等對於被採訪人的年齡總要有各種說法,比如做音樂的如果上點年紀一定要提到其老,做政治的如果是同樣年紀一定要提到其年輕,提到一個人總要提到其屬於什麼代,不給其找到一個群體就難受。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也學美國人的「沒大沒小」,恐怕也不成,因為他們的沒大沒小裡有解決互相禮貌尊敬的方式,脫離了語境硬搬也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正好看電視上索菲亞.科波拉上查理.羅斯談話節目,兩個人在談比爾.莫瑞對於《迷失翻譯中》一片的重要性,一口一個比爾比爾的。按中國說法,比爾是索菲亞的前輩了,可是索菲亞當然不會說「莫瑞老師」或「莫瑞叔叔」。邊看電視邊上中國的網看新聞,看到《天地英雄》導演卻管主演叫老師,這要順口翻譯給美國人聽,本來是挺正當合理挺正經的一事,卻成喜劇了,也許文化的轉換總是要失去一些原來意義的。我最後給我那分不清奶奶姥姥的學生的建議是,用中文列一個家系表,貼在床頭,死記硬背,別無它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老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