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印第安人是中國殷人後裔嗎?

 2004-08-21 20: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印第安人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民族,在今天仍然固守著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過著簡樸的生活。亞馬孫流域是印第安人的繁衍棲息地之一。在近年來對於印第安人的起源研究中,有專家提出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該說法引起了很大爭議。
  印第安人是黃種人,其祖先在亞洲大陸,這被多數人所認同。近代考古又發現,古代印第安文明與中國殷商文明有諸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關注,有學者甚至認為印第安人是殷人後裔,是中國移民的後代。但是這種觀點並不被主流認可。印第安人到底來自何方?

  現在的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大多認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從其他地方遷移而來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歐洲移民說」。此說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歐洲大陸向北經冰島和格陵蘭島進人美洲的,也有人認為,歐洲人是通過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

  二是「南太平洋島嶼說」。此說認為亞洲人經過南太平洋的島嶼,逐步移入美洲。當然,也有人認為,是本來就生活在太平洋群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通過南太平洋島嶼進入美洲的。

  三是「非洲移民說」。此說認為非洲黑人,特別是努比亞人、馬里人,都有可能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

  四是「白令海峽說」。此說認為是蒙古人種的亞洲人、在4萬年和1.8萬年前,通過白令海峽結冰的「走廊」,從阿拉斯加進入美洲大陸的。

  四是「華北人說」。有學者認為印第安人是我國華北人後裔。

  第四種法影響很大,贊同者也最多。在這種說法的基礎上,我國的學者提出「華北人說」,用引人注目的證據,論證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國人。持這種觀點比較有名的是學者王大有,他出版了一套叢書叫《中華大道文庫》,其中一些篇章詳細地論述了所謂「中華先民開拓美洲」的觀點。他認為美洲先民是「中華人種」,美洲文明是距今10000年到3000年內不同時期的中華移民所創造的。

  證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97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一具3000年前的石錨,經過對岩石樣本的化驗,確認這種岩石只在我國臺灣海峽附近有,而美洲沒有。於是美國學者墨裡亞蒂就把有關資料和岩石樣本寄給我國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要求中國學者參與研究。賈老又把資料轉給我國水運史專家房仲甫,房先生經過研究後認為:「殷人航渡三千年」。

  1953年,美國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奧爾梅克遺址的祭祀中心發現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王大有認為是殷商文字,並破譯解讀出來,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嚳、簡狄、多婦、契、相土、王亥、上甲等。另外祭祀的習俗也和東夷人相同。

  王大有解讀印第安人的問候語「YINDI鄄AN」(被哥倫布當作indian)為「殷地安」即「殷地安陽」,猶言「家鄉好」;解讀印第安人傳說中的「HOSI王」為殷末軍事統帥攸侯喜;解讀「IN-FUBU」(墨西哥印第安人)為「殷福布」,其居住地「CHI-HUAHUA」為「羲華華」(伏羲、羲和之羲,華夏之華);解讀「in-ca」(古秘魯土著人)為「殷家」;解讀「hopi」(美國亞利桑那州印第安人)為「赫胥」(我國上古氏族);解讀「NaDene」(加拿大西海岸土著)為「大地灣」(甘肅秦安縣的伏羲遺址)等等。

  這種觀點爭議很大,但主流並未承認。學者認為這種觀點實際反映了「一元論」和「多元論」的不同視角。

  大多數人是贊同「多元論」的。近代西方某些學者宣揚一種「傳播論」,即文明是由一個中心發散傳播開的,這就是一種「一元論」。

  在這些人的考證下,上古中國人、中國文明都是外來的,德國人凱什爾認為源於埃及,斷定中國人是古埃及人的苗裔,理由是中國和埃及的像形文字有許多相似之處;法國人拉克伯裡認為源於巴比倫,理由是《尚書》中的「百姓」是巴比倫巴克族(BAK)的轉音,所以漢族是巴克族的後裔,日本人白河次郎、國府仲德更列舉了中國與巴比倫在文字、信仰、傳說、政治制度等方面有70條相似之處,以支持漢族源於巴比倫的說法;另外還有認為源於印度、中亞細亞、土耳其等等的。這些觀點的荒謬顯而易見。不能僅僅由兩種文明的共性斷定兩者之間有父子關係,更不能進而以兩種文明的「父子關係」斷定相關的兩個人群有血緣關係。就世界範圍而言,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