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四五百億市值灰飛煙滅,中國國債暴跌

 2003-12-23 21: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金邊債券失去光芒

四五百億元市值灰飛煙滅,這無疑是一個沈重打擊!」回顧國債市場度過的多事之秋,國信證券總裁助理王曉明如是表示。

從8月21日至10月20日,國債市場在長達40天的大跌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從8月21日至29日,市場利率大漲,短期債券收益率強勁回升;第二階段是從9月1日至12日,短期利率的居高不下帶動了長期債券收益率升幅提高;而從9月15日開始,中、長期債加速下跌,引發了整個國債市場從1997年以來最大的下跌,上證國債指數一度跌破97點。

隨著債市以前所未有的暴跌終結了長達七年的牛市,其「金邊債券」的形象也失色不少。申銀萬國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文鳴指出,國債原有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而從安全性考慮,血淋淋的教訓讓各機構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出現七期國債上市首日跌破面值、八期國債流標、九期國債緊急叫停等情況不足為奇。

國債市場所面臨的危機甚至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9月23日,央行做出了提前解凍記帳式(五期)國債質押的決定,9月27日,央行又提前贖回了195.7億元的央行票據。業界人士就此一致認為,「央行出手錶明事態的發展到了異乎尋常嚴重的地步!」

廣州一家券商的固定收益部負責人表示:「根據今年的收益情況,全國券商的固定收益負責人至少有八成應該被更換!」據記者從多家券商瞭解到的信息表明,這句話正「不幸」地一步步成為事實。

信息不對稱傷害了券商?

9月15日,財政部在深圳召開了交易所市場承銷團成員座談會。與會的券商固定收益部負責人紛紛呼籲:「要確保券商在獲取市場信息方面得到公平待遇。」

令眾券商氣憤的一個由頭是,券商因在七期國債發行中「大出風頭」而受傷不輕。在七期國債招標中,商業銀行突然異常謹慎,普遍投標量較少,券商一舉成為主力,如中標額前6名中更是有5家券商。其直接後果就是,以券商為代表機構在七期國債上損失數億元。

對此,有業界人士質疑:「商業銀行為何能夠在七期國債招標中恰到好處地控制了投標量?一個很大可能是,他們提前知道了要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了,從而讓信息處於劣勢的券商遭受如此慘重的損失。」

從時間上看,七期國債招標確實較為蹊蹺:8月18日,七期國債招標;8月23日為週六,央行在其網站上公布了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正是基於這種時間上的巧合,坊間的一個說法是,在七期國債招標前,央行給有關方面簡略地透露了相關信息,這才使得部分銀行能夠在七期國債中逃過一劫。

除直接的投資虧損外,令券商感到雪上加霜的是,就在七期國債招標後,8月22日,華夏銀行在8月22日公布了招募說明書。由於資金大部分壓在了七期國債上,不少券商因手中現金太少而錯過了難得的一次新股申購獲利機會。

農信社大肆殺跌?

目前達成共識的是,本次債市下跌是在宏觀經濟、貨幣政策、資金狀況以及投資者心理預期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市場集中爆發的結果。然而,業界私下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農信社資金在其中的「殺跌作用」不容忽視。

事實上,早在2001年中期,央行曾下發了《關於加強農村信用社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農村信用社投資債券不允許在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然而,在富友證券事件發生後,因有農信社被牽涉其中,銀監會出手果斷,在今年9月份下發通知,要求農信社資金盡快撤出交易所債市。令人關注的是,在此次通知中,銀監會明確規定了最後期限為今年年底。

「農信社資金撤退是不計成本的,這也是債市縮量大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南方一家券商交易員如此表示。有市場人士認為,這種主動殺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將市場恐慌氣氛不斷推向新高。

令業界關注的是,這批農信社資金到底有多少?有一種說法是,應該在200億元左右。然而,泰康人壽資產管理中心首席執行官段國聖表示:「我們試圖進行統計,但是,因數據來源較為匱乏,信用社資金規模仍然是個謎。」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農信社資撤退並不容易。據瞭解,絕大多數農信社並非是進入交易所債市直接交易的,而是以委託理財方式通過券商進行操作的。有券商交易員直接了當地表示:「債市如此暴跌,哪裡會有那麼多錢來提前還款?」

誰是「賣空」獲利者?

雖然國債市場還沒有正式推出做空機制,但是,不少交易員表示,此輪下跌行情中仍有極少數的獲利者,這主要就是那些「先知先覺」的做空機構。

9月4日,跨市場品種0307券、0301券昨受重創破位99元,其跌幅遠遠高於其它現券品種。對於這種少見的果敢殺跌行為,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這應該是少數機構主動做空的表現。」

事實上,銀行間市場私下賣空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而在跨市場品種出現後,一個盈利模式是,先在銀行間市場借入債券,然後以轉託管的方式到交易所市場拋出,待價格下跌後,再低價回補獲取差價。上海一家券商交易員指出:「跨市場賣空主要是利用了交易所債市集合競價的優勢。」

鵬華基金社保債券理財經理劉文動表示,由於目前私下進行開放式回購還不能實現合約化,從而使做空風險規避存在一定問題,因此,實際做空的力量會小於市場預計。

但是,市場走勢最終證明,做空機構成為唯一勝利者。在佩服這些機構「大膽」的操作水平同時,市場也紛紛在猜測:到底是哪些機構在主動做空?

坊間的一個普遍說法是,由於某國有大商業銀行在較長時間內看空國債市場,因此,這家銀行很可能是在銀行間市場上主動融出國債的機構。

至於在交易所市場上賣空的機構,深圳一家券商的固定收益部負責人指出,有跡象表明,像申銀萬國、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等以往在債市上較為活躍的機構,此輪行情中並未主動做空。排除這些實力較強的機構後,一個很大可能是,剛剛進入市場、有相當背景的券商們則很可能就是幕後的「孤膽英雄」。

不少交易員意識到,在經歷了此輪洗禮後,必須糾正一些慣性思維,如只能從不斷上漲中獲利。「在當前的債券市場上,這種思維已經到了必須革新的階段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