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現存的戲樓和戲臺

北京的戲樓、戲台大多始於明代。歷史上,戲樓的出現早於戲劇的出現,主要用作表演歌舞百藝的所謂「秘戲」之流,元代以後戲劇盛行,遂用來作為戲劇舞臺。北京的戲樓數不勝數,這裡也只能選擇其中比較有名氣、保存尚且完好的例子:

第一大類:宮廷、王府戲樓:

宮廷戲樓來源於民間戲樓的格式架構,根據演出的功能需要加以完善,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宮廷戲樓。一般大家熟悉的有紫禁城寧壽宮、頤和園大戲樓和恭王府戲樓。實際上,這類戲樓保存完好的在北京多達十餘處:

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臺建於1771年。臺基高1.2米,總高20.71米,總面積685.94平方米。樓分三層,從上往下依次是福臺、祿臺、壽臺。壽臺是主要表演區,福臺和祿臺用處不大,只在一些神怪戲中才用。對面閱是樓上下兩層,是皇帝和后妃看戲的地方。東西北三面都用兩層圈樓圍繞,宮女和大臣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

紫禁城漱芳齋戲樓:漱芳齋有前後兩座廳堂,中間有穿堂相連,形成工字結構。前面的廳堂,面對一庭院,院子對面建有戲臺。臺基用磚石砌成,方形,周圍有木頭欄杆,立柱十二根。戲台上有樓,天花板上設天井,可以放井架轆轤等機械設備,供神仙劇使用。臺板下有一口大井,1922年梅蘭芳曾在這兒為溥儀演出《遊園驚夢》《霸王別姬》。

「風雅存」是漱芳齋後廳西室的一座小型戲臺,建於乾隆年間。樣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全部為木製。臺基高0.5米,面寬3.9米,進深3.5米頂高2.2米。臺西有耳房用作後臺。這座戲臺是專為皇帝和太后吃飯是演出15分鐘的小戲而設,是戲臺中的精品。

紫禁城寧壽宮倦勤齋室內戲臺:戲臺全是木製,四角攢尖頂,面寬37米,進深34米,頂高22米。臺後留一米寬的過道。對面有一暖閣,設皇帝寶座。在戲臺前面又有一座無頂之臺,寬23米深3米,圍以欄杆,是演出雜耍的地方。

故宮景祺閣戲臺:坐落在寧壽宮頤和軒的景祺閣內。景祺閣上下兩層,下層西側為演戲處;無高臺,只是用割斷形成台面,平面為凹形,左右設上下場門。後牆以寫實手法繪廊柱及嬰戲,類似西洋佈景。左右側正面又有兩小門,挂乾隆御匾。


圓明園戲臺:圓明園戲臺是清宮使用率最高的戲臺。著名的有同樂園戲臺(也叫「清音閣」)和壽康宮戲臺都是三層的大戲臺。同樂園戲臺形制和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致相同。清宮每逢重大儀典及令時佳節,都要在此酬神演戲。咸豐十年秋,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這幾座戲臺也被毀了。


慈禧看戲的寶座

頤和園德和園:德和園主要由大戲臺、頤樂殿和慶善堂所組成。1985年經修整彩繪一新,被闢為頤和園內的一個特別遊覽小區。園區服務人員均以清代當差宮人(太監、宮女式)打扮。園內展品珍寶薈萃,文物極富,宮廷生活氣氛濃郁。

大戲樓  建於公元1891年至1895年,用工四年,耗銀七十一萬兩,僅次於佛香閣工程。該戲樓屬於清代四大戲臺之一,其餘三座為故宮的暢音閣、圓明園和承德避署山莊的清音閣。 戲樓極為雄偉壯觀,高21米,寬17米,共分3層,各有上下場門,可同時作戲。上稱福臺、中稱祿臺、下稱壽臺。壽台上的小樓是樂隊伴奏之處。壽臺的天花板上設有七個"天井",地板下設有一個"水井"、五個水池。這是為了擴大音響共鳴和便於演出神鬼戲。"神仙"可從天而降,"鬼怪"可從地下鑽出,同時還可搞壯觀的水法等佈景。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等,均曾在此為慈禧演出過。這裡是清代最大的宮廷戲臺。

頤和園聽鸝館戲樓和漱芳齋戲樓結構相似。德和園戲樓是三層的大戲樓,與其他大戲樓的形制一樣,面積為14平方米,高21米。慈禧太后常在此聽戲。


中南海純一齋戲臺:康熙時建,在中南海內,是帝妃看戲之處。設兩層,下層是戲臺;上層為樓閣,臺頂中央是方形天花板,打開就是「天井」。

中南海春藕齋戲臺:在純一齋西側,為乾隆休息之處。戲臺凸出水池中,多用來演樂舞小戲。

中南海八音克諧樂亭:坐落在中南海瀛臺。亭為八角形,有「八音克諧」題匾。


北海晴欄花韻戲臺:在漪瀾堂東側院內。戲臺為殿台式,卷棚歇山頂,背連湖畔之迴廊。

陶然亭清音閣:原址在中南海,後遷陶然亭公園。樓閣左右以亭、廊相連。

南府戲臺:清宮設有專司演戲的機構,康熙時稱南府。它位於南長街南口以西,中南海旁邊,道光年間改為升平署。南府戲臺建於乾隆年間,類似於漱芳齋戲樓,但面積較大,可以排演神鬼升天入地內容的戲。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將上場門的上方砌成城牆紋而成城門式,下場門為廟門式,即在門上方建屋宇頂,在上下場門的正中開有一廟門式的雙扇門,其上也建屋宇頂。這一式樣是清代北京常見的戲臺佈置格式,是對民間真實戲臺樣子的模仿。


清恭王府後花園戲樓:戲臺在四合院中,利用一長方形大廳,在廳南部建戲臺,面積為長7.2、寬6.1米,臺高0.32米,呈三面伸出式,周圍欄杆高0.5米,廳中擺桌椅共人供人觀劇,樓上為堂眷看戲的地方。該戲樓原主人為權傾一時的和紳,後歸恭親王所有,戲樓內部牆壁廊柱一律以紫色籐蘿為圖案。解放後,戲樓一度淪為工廠廠房,後來經過整修煥然一新。

那家花園戲臺清代光緒年間外務大臣那桐的私宅戲臺,建在主廳與東耳房之間,四角有四柱,圍以欄杆,臺後裝十幾扇隔扇,分開前後臺;西耳房為休息室。民國六年,譚鑫培受北洋政府的強制,

在此作訣別演出《洪羊洞》。

二十八中戲樓:二十八中坐落在中山公園隔壁,原來為駙馬府,後改為中學。該學校校內至今保存一座完好的戲樓,好貓曾經造訪,從規模和格局看等級不低。應該是王公一類私宅戲樓。


第二大類:會館戲樓:

北京的會館建於明代,清代中期達到鼎盛。清中葉至民國初,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至虎坊橋一帶的大小胡同都是全國各省各府各縣的大小會館。其中山西、圖湖北、圖廣東、圖安徽的會館數量及房產居各省前列。到1949年前,北京共有391座會館。

會館是舊時中國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最早的會館是在京城產生的。是京城的官吏為家鄉來京考試的舉子和在京侯任官員而設的館舍。後來又出現了行業會館。會館既是謀求公益的組織又是同鄉集會議事、圖宴客娛樂的場所。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全國一些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商品市場繁榮的城鎮也建起同鄉或行業會館。會館戲樓早期和神廟結合在一起,用作同鄉公人在一起敬神祈福的場所,後來也發展成了酒樓、圖茶園、圖戲院式戲樓建築。

正乙祠戲樓:位於前門外西河沿,是康熙年間浙江商人建的銀號會館戲樓。正乙祠戲樓歷史上經歷了四次大的修復:一是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劇形成前後;三是民國2年,京劇已走向繁榮;四是1995年的大修復,社會開始呼籲振興京劇。

會館內戲樓分上下兩層。舞臺前三面環樓,兩旁設有樓梯。拾級而上可達官座和兩廊。看樓中心池座為馬蹄形,上有罩棚,可容納數百人。京劇創始人程長庚、盧勝奎、譚鑫培和京劇大師王瑤卿、梅蘭芳均曾在此獻藝。1919年9月11日,名伶余叔岩為母做壽在此辦堂會。白天演出曲藝、雜耍。晚場演出《春香鬧學》,名伶反串,妙趣橫生,花臉李壽山扮演春香,旦角芙蓉草扮演強盜,武花臉錢金福扮演村姑。《轅門射戟》中,梅蘭芳反串呂布,扮相英俊,風度翩翩,一洗脂粉氣,令觀眾傾倒。

湖廣會館戲樓:湖廣會館建於清嘉慶十二年,位於虎坊橋西南角。其中戲樓建於道光十年。舞臺為方形開放式,正中挂有「霓裳同詠」的匾額,兩側對聯是:「魏闕共朝宗,氣象萬千,宛在洞庭雲夢;康衢偕舞蹈,宮商一片,依然白雪陽春。」臺沿有矮欄,坐南朝北,臺前為露天平地(後改為室內戲樓),三面各有兩層看臺,可容千人。名伶譚鑫培、圖余叔岩曾作為兩湖同鄉在這裡演戲。梅蘭芳、圖程硯秋等也在這裡登臺獻藝過。現在重修的湖廣會館被開闢為北京戲曲博物館,大戲樓每晚由北京京劇院的名家進行精彩的表演。成為展示戲曲精品,普及戲曲知識的重要陣地。

安徽會館戲樓:安徽會館是清同治八年由李鴻章倡議購得孫公園住宅一座改建而成的。館內戲樓形制與湖廣會館大致相同,只是規模略小。

平陽會館位於前門外迤東小江胡同,是山西臨汾人開設。是北京最古老的戲樓。戲樓在會館的南面,坐西面東。舞臺為正方形上下兩層,前面有兩根通頂木柱支撐,每層之間有方形通口,底層有坑道,可演神怪戲。下層舞台面積為50平方米,臺基高0.6米。上層正面有三個裝飾有木彫花紋的伊斯蘭風格門窗。舞臺為伸出式,三面敞開,戲樓前三面各有雙層看樓,看樓中間為平地,可擺放桌椅。整體裝飾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戲樓內原來高懸幾塊巨匾,現在僅存墨地金字木匾兩方,其中一塊「警世鐸」,是由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所寫。該戲樓至少有340年的歷史。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結構建成的室內劇場。

據介紹,此前,會館原本一直是同仁堂藥店的庫房。為了更好地保留這一文化遺產,崇文區政府與同仁堂進行了產權置換,並於今年5月開始搬遷居住在其內的居民。修繕後,陽平會館依舊將作為表演傳統戲曲的戲樓。

第三大類:民間戲樓

民間戲樓,就是俗稱的「戲園子」,功能類似於現代的電影院,是當時社會休閑娛樂的中心。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小戲臺,主要用於特殊場合。

廣和樓:在北京前門外。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間的酒館戲樓--查樓,後轉變為茶園戲樓,也叫茶樓。它是清代最著名的營業性戲樓。解放後,改建成廣和劇場,沿用至今。

廣德樓:建於清代中期,位於前門外。戲臺呈正方形,臺前二柱,臺頂有天花板。1957年改稱前門小劇場。

中和園於清代中期。兩層樓,磚木結構,戲臺後牆的左右有上下場門,臺口四周為高30厘米的欄杆。該園能容千人以上。1927年,梅蘭芳在這首演《鳳還巢》。


這是吉祥戲院的戲單

吉祥戲園,在北京東安市場內,由清宮太監出資建成。戲臺為開放式舞臺,臺沿有矮欄杆;在臺側另為樂隊建一方臺,後臺供奉唐明皇畫像。梅蘭芳的古裝新戲都在這首演。1994年被拆除。

文明茶園:茶園開業的當天,清朝禁止婦人進戲園看戲的條令正好解除,因此是最早接待女客得戲園。現為豐澤園飯莊。


老長安大戲院


新長安大戲院入口

長安大戲院:長安大戲院於1937年2月1日建成,首場由著名京劇演員奚嘯伯主演《失街亭》,胡菊琴主演《玉堂春》,壓軸戲是金少山的《白良關》。由於該戲院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因此上座率高,二層樓1200多座位經常爆滿。全國幾乎各劇種的名劇團,名演員,都在這裡演出過。 解放前,北京沒有話劇團演出的專用劇場,長安大戲院上演了不少話劇。如名劇《日出》、《賽金花》、《茶花女》、《復活》、《秋海棠》等,都在這裡演出。著名話劇演員白楊、張瑞芳、舒繡文、項堃、謝添、李景波等,都曾在這裡獻過藝。戲園坐落於西單路口,是當時北京最有影響力的大戲院。1996年,戲院拆遷至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的光華長安大廈。

北京白雲觀戲臺:白雲觀的後院花園中建有戲臺一座,也是好貓常去的地方。戲臺背靠大殿的後牆,兩側有迴廊,長寬約有7-8米,據說老北京聞名遐邇的白雲觀廟會,這裡是演戲的所在。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