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在上海失寵

有業內人士認為:一張高學歷的洋文憑+數年內地工作經驗+數年香港從業經驗=合適人才

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內地「海歸」人數在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而其中,上海又是「海歸」首選的理想工作地。而隨著近年來「海歸」人數不斷增多及人才市場價格定位的逐漸理性化,原先籠罩在「海歸」頭上的「高薪光環」正逐漸散去。繁華褪盡,大家迎來的是一個「英雄何需問出處」的年代,無論你是「海歸」還是「土鱉」。

前段時間,關於3名「海歸」碩士爭搶中關村一個月薪2,500元人民幣崗位的故事,引來了沸沸揚揚的爭論。中關村一家軟體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軟體工程師,公司負責人不抱希望地寫了一條「有留學背景者優先」,結果引來3名「海歸」碩士。留學兩年付出20萬元,回國後打破頭皮去爭2,500元月薪的職位,令人匪夷所思。

「喝過洋水」非高薪保證

當然,上述的故事只是一個極端事例。不過,已經有人預言一個土洋高級人才爭奪六、七千元月薪的時代在上海已經悄悄開始。據上海市人事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有3萬多名留學生在上海投資創業。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歸國潮」面前,許多曾懷抱「鍍金夢」的留學生發現,「海歸」已不再是職場「板上釘釘」的搶手人才了。

「海歸」到底只是「喝過洋水的國人」。如今在繁花似錦的上海灘,有不少的「外來和尚」頂著「工商管理碩士」的金字招牌,背著驕人的履歷,到上海求職年薪5萬美元的職位,卻到處碰壁。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可就在6年前,同樣在上海登報求職的名叫何慕的復旦畢業生,自己開出的價錢是年薪50萬元,很快就有了「東家」。

仍有「海歸」到上海尋夢

「海歸」遭遇窘境,也鮮有人變成「何慕」,加上頭疼不已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似乎在這短短几年中,人才一下子就變得飽和而過剩。而這與日前在上海炒作極熱的「一千多名日本‘下崗’工人將要來上海乃至全中國求職,平均年收入估計高達40萬元人民幣」的新聞相比,讓人覺得似乎真是「風水輪流轉」,在沉寂了多年後,藍領技術工人終於「鹹魚翻生」。

上海市一家著名人力諮詢公司透露,該公司最近在接「海歸派」的單子時,成交時往往出現求職者降低門檻的情況。不少原來對「位子」和「票子」有較高要求的人,在市場的正確定位下逐漸找到最佳結合點。

好學歷、具工作經驗者受青睞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瞿副會長分析認為,理性地講,「海歸」應該分為叁類。第一類是有在國內外的工作經驗,又有著較好學歷背景,這種「海歸」是很受外資公司、國有以及私有公司青睞並高薪聘請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第二種是在國外留學,但沒有專業工作經歷的「海歸」,他們對一些發達國家的文化、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比較瞭解,但通常對國內的相關情況不太瞭解,而且對薪酬的期望值比較高,有點急功近利。如果他們能把自身放回內地同等水平,把自身價值放在市場上衡量,先把基礎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

另外一種就是「小海歸」。這個群體本身素質差異較大,良莠不齊。隨著國外教育機構大門敞開,以及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原本學習成績並不好的學生也有了拿錢混「洋文憑」的機會。這樣的人能力上明顯不如本土的優秀人才。明年又是內地2000年規範留學中介後首批海外本科生大批回國之年,他們將不可避免地和內地大學生一起在求職場上展開激烈競爭。

事實上,「海歸」只是個中性詞,留學只能說明有在國外的學習經歷,公司真正看中的是具有真才實學的「海歸派」。某跨國公司中國總部人力資源部的王小姐表示,其實公司在應聘時沒有特別關注過留學生和非留學生。招聘過程中比較看中應聘者的工作經驗。不過,那些在國外知名的大公司有過工作經驗、有頭腦的「海歸」還是會優先考慮的。

本文留言

作者王囡囡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