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採訪時聽到一件頗引人深思的事情:中關村某家軟體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軟體工程師,提出「有留學背景優先」,原以為很難吊起「海歸」的胃口,沒想到一下子引來三名「海歸」碩士競聘。同為「海歸派」的該企業老闆唏噓不已:「在國外學習兩年,最少也要二十幾萬元,以這種工資水平,不吃不喝也得十年才收回投資。」而該公司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土」碩士,月薪最低也有6000元。看來,在並不樂觀的就業形勢面前,「海歸」自降身價也屬無奈之舉。那麼,究竟是誰動了「海歸」的飯碗呢?
同是留學生素質差異大
早些年,留學是少數「精英」學生的專利。而現在,隨著國外教育機構日趨激烈的生源競爭,一些國外高校的門檻和學費都一降再降。到泰國、大馬留學,每年的花銷加起來不過三五萬元人民幣。最重要的是,低門檻准入讓一些學習成績中下游的學生有了拿錢混張「洋文憑」的機會。
據某教育機構負責人介紹,在該校讀預科的學生中,有15%成績較差,很難通過「高考獨木橋」,有些學生家長甚至是怕孩子繼續在國內「惹麻煩」才決定送他們出國讀書的。不可否認,「海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由於整個留學生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近幾年,國內企業對「海歸」的態度日趨理性,洋文憑與高薪、高職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了。
價值回歸屬於正常現象
高投資不能實現高增值,是目前不少「海歸」頗為鬱悶的事情。回國一年有餘尚未找到理想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出國前在一家通訊企業做市場營銷,月薪7000元,而當時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不足2000元。後來,去英國讀了兩年書,花銷加起來近三十萬元,但回國以後幾經周折找到的一份工作,月薪只有4000元,還需要從低層做起。王先生表示,很難接受「貶值」的現實。
據瞭解,去年僅上海一地找不到工作的「海歸」已達7000人。對此,一家外企的人力資源主管認為,外企原本是「海歸」最理想的落腳地,但是,近幾年出於成本和效率的考慮,不少外企都加快了人才本土化的進程。同時,國內高校培養的MBA等高級人才越來越多,本土人才在技術與國際化視野上並不遜色於海歸派。
另一家國企的人事主管則認為,一些「海歸」為了盡快回收投資,在待遇方面要求過高,讓有心請賢的企業左右為難。現在「海歸」自降身價,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正常的回歸。
留學生涯離不開人生規劃
「現在不少學生出國太盲目了。」五湖中視諮詢公司副總經理李雅傑分析說,目前出國讀計算機和商科的學生扎堆,幾年後回國就業肯定會遇到難題。如果有專門機構能夠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未來幾年的就業行情,為他們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就不會因為一時的盲目選擇為就業種下苦果。
北京工商管理研修學院主任張青認為,留學生在決定到海外求學時,就應該為自己制訂一個「五年規劃」,即學完3至4年本科或研究生課程後,最好在國外工作兩年、拿到永居身份後再回國創業或就職,這樣的國際化人才,國內企業必然「刮目相看」。
據介紹,2000年規範留學中介後的首批海外本科生將於明年大批回國。為此,部分有遠見的留學中介已提前將解決「海歸」就業侍飭腥胱隕淼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月薪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