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上帝的指紋-- 維拉科查人的末日

 2003-05-30 17: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本書第10章我們提到,帝華納科城當初原本是建立在的的喀喀湖畔的港市,那時,湖面比現在寬廣得多,湖水也比今天深100多英尺。目前仍殘留的龐大港口設施、碼頭和堤防(甚至被棄置在舊湖岸線下的大批石材),現在都證明,帝華納科城當初確實是
一個港口。事實上,根據波士南斯基教授大膽的估計,早在公元前15000年時,帝華納科城就已經是一個繁忙的港口,而依照他的推測,卡拉薩薩雅廣場就是在那時興建的。往後的5000年間,這個港口持續繁榮興盛;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它的位置一直是在的的喀喀湖畔,並沒什麼改變①。

在這個時期中,帝華納科的主要港口設施坐落在卡拉薩薩雅廣場西南邊數百公尺,一個現在名為「普瑪彭古」(Puma Punku,意為「普瑪門」)的地方。波士南斯基教授在這裡挖掘出兩座人工疏濬的船塢,中間是「一座真實的、龐大的碼頭……可供數百艘船舶同時裝卸貨物」②。

建造這座碼頭時使用的石材,其中一塊至今還遺留在附近,據估計它的重量達440噸。

其他石塊的重量則在100噸到150噸之間。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巨石是用Ⅰ形金屬栓串連在一起。據我所知,在整個南美洲,只有帝華納科的建築物使用這種砌建技術。上回我探訪上埃及尼羅河像島(Elephantine)廢墟時,也看見這種金屬檢所造成的Ⅰ形凹痕。

同樣耐人尋味的是,十字架符號出現在帝華納科古代港口的許多石板上。這個圖徽一再出現,尤其是在通往普瑪門北邊的路上,圖形完全相同:線條簡潔、構圖勻稱的雙重十字架,深深鐫刻在堅硬的灰石上。即使根據正統歷史學界的推算,這些十字架的歷史也絕對不會少於1500年。換句話說,在第一批西班牙傳教上抵達南美洲高原之前整整1000年,印第安人就已經將十字架鐫刻在石頭上,而那個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基督教」這種東西。

我們不禁要問,基督教徒究竟從哪裡取得他們的十字架?依我猜,這個基督教圖徽的來源,不僅僅是耶穌基督受難的那個木頭十字架,恐怕還有更古老的根源吧!例如,古代埃及人使用一個酷似十字架的像形文字來象徵生命,以及生命的元氣,乃至於永恆的生命③。十字架的符號是否發源於埃及?它有沒有更古老的根源呢?

我一面思索著這些問題,一面繞著普瑪門踱步。這座門矗立在數百英尺長的矩形廣場上,附近有一座金字塔形的矮山,山上長滿野草。一堆堆巨石散佈在廣場上,有如一盒被打翻的火柴。根據波士南斯基教授的說法,這個現象是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發生的一場天災造成的。這場可怕的災難摧毀了帝華納科城:

這場由地震引起的災難,使得的的喀喀湖湖水暴漲,附近的火山爆發……造成的的喀喀湖的水平面暫時上升的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是:坐落在北邊,地勢較高的一些湖泊,防波堤突然潰決……結果,大量湖水有如萬馬奔騰一般往下衝向的的喀喀湖④。

波士南斯基教授認為,摧毀帝華納科城的是一場大洪水。他舉出的證據包括:

在沖積層中,我們發現一些沼生植物(Paludestrina Culminea等)和人類的骨髓混合在一起,而這些人顯然是死在大洪水中……此外,我們還發現一種古代魚類(Orestias)的骨骼,和人類的遺骸共同埋葬在沖積層中……⑤

此外,波上南斯基教授也發現,人類和動物的骨骸散佈在:

成堆的石雕品、器皿、工具和各式各樣的器物中。這些東西經過一番劇烈的震盪,全都破碎成一團,亂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只要在這裡挖掘一條兩公尺深的壕溝,你就會發現,洪水的威力是如此的可怕。它結合地震的力量,將人類和各種動物的骨骼送到這裡,跟陶器、珠寶、工具和各種器皿摻混在一塊……一層層沖積土覆蓋著整個廢墟,沙礫中混合著的的喀喀湖的貝殼。腐朽的長石和火山灰堆積在四周遭繞著牆的地方……⑥

摧毀帝華納科城的果然是一場可怕的天災。如果波士南斯基教授的估算正確,這場災難應該是發生在12000多年前。此後,儘管洪水逐漸消退,「高原上的文化不再興盛發展,反而陷入了全面的、無可挽回的衰微」⑦。
 
媲美現代的農耕技術

地震引發的洪水淹沒帝華納科之後,這個地區又發生一連串地形上的劇變,促使這座港市加速衰落。地質的變動首先造成湖水暴漲,淹沒堤岸,接著卻又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應:的的喀喀湖的水平面日漸下降,湖面口愈縮小。在往後的許多年中,的的喀喀湖逐漸干竭,帝華納科城距離湖岸愈來愈遠,喪失了它的經濟命脈,最後變成孤立荒山中的一座廢墟。

同時,有跡象顯示,在這段時期中,帝華納科地區的氣候也變得口愈寒冷,不利五穀的生長⑧。氣候持續惡化的結果,今天連印第安人的主食玉蜀黍也無法正常生長,就連馬鈴薯也發育不全。

這一連串複雜事件所牽涉到的各種因素雖然不容易理清,但有一點似乎可以確定:地震引發的山洪淹沒帝華納科城之後不久,大水開始消退,這個地區又恢復了「一段時期的寧靜」。然後,慢慢地、無情地,「氣候開始惡化,變得異常苦寒。安第斯山區居民再也忍受不了,開始向外大量移民,遷徙到生活比較容易的地方」。⑨

高度文明的帝華納科居民--當地土著傳說中的「維拉科查人」--似乎是經過一番掙扎後才決定離開家園。的的.喀喀湖周遭的高原臺地,處處充斥著證據,顯示這些人曾經使用先進的、科學的農耕技術,以無比的耐心和智慧從事農業實驗,試圖彌補氣候惡化所造成的五穀歉收。例如,最後的研究顯示,在遠古時代,這個地區就已經有人對含有毒素的高地植物和塊莖進行精密的化學分析。這種分析,配合當地人發明的解毒技巧,使營養豐富卻含有毒素的蔬菜瓜果再度變得可食。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大衛.布勞曼(David Brow.man)指出:「這種解毒技術當初如何發展,至今仍未有令
人滿意的解答。⑩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個古遠的時代,某個族群--學者迄今猶未辨識出他們的身份--曾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新近浮出的的喀喀湖水面的土地上,開闢一畦畦波浪式高低起伏的農田。直到1960年代,學者對這種忽高忽低、溝渠縱橫的田壟所具備的功能才開始有正確的瞭解。當地印第安人管這種田地叫「哇魯.哇阿魯」(warn
waaru),遺蹟至今仍隱約可見。經專家鑑定,這些田地原本是一個複雜農耕體系的一部分,在史前時代即已完成,其功能「足以媲美現代的農耕技術」⑾。

近年來,考古學家和農藝學家將這兒的部分田壟重建。這些實驗田所生產的馬鈴薯,比最具生產力的傳統農田高出三倍之多。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但是,嚴重的霜害只對實驗田造成「微小的損失」。第二年,田壟上的作物又熬過一場苦旱,接著「又經歷一場淹沒周遭所有農田的洪水」。事實上,這個由遠古時代某一神秘民族所發明的農耕技術,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它在玻利維亞鄉村地區的實驗非常成功,深受各國政府和國際開發組織的重視,紛紛在世界其他地區展開類似的實驗⑿
 
全世界最古老的語言

帝華納科城的維拉科查人留下的遺產,可能還包括當地艾瑪拉族印第安人今天所操的語言--根據一些專家的看法,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語言⒀。

1980年代,玻利維亞電腦專家伊凡.古茲曼(Ivan Guz mande Rojas)意外地發現,艾瑪拉語不但極為古老,而且還可能是一種「人工製造」的語言--一種經過精心設計,刻意創造出來的語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句法十分嚴謹,語意非常明確,毫無模棱兩可的餘地;這對一般「自然」語言來說確實是不可思議的現象⒁。這種人工合成的、高度組織化的語法結構,使艾瑪拉語很容易轉化成電腦演算語言,用來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艾瑪拉語可以當成一種中介語言使用。通過電腦演算,一份文件的語言可先翻譯成艾瑪拉語,再翻譯成其他任何一種語言。」⒂

一種表面看來是人工製造的、具有電腦喜歡的那種句法的語言,今天只在帝華納科附近一帶使用--這難道是單純的巧合嗎?今天的艾瑪拉語,難道不可能是傳說中高度文明的維拉科查人留下的遺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他們還留下什麼遺產呢?南美洲高原上,我們還能不能找到這個古老的,已經被湮沒的文明遺留下的其他零星智慧呢?據說,擁有這些智慧的民族,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1萬年間,曾經在這個地區建立一連串多彩多姿、豐富無比的文化。也許,就是因為擁有這些智慧,納茲卡高原上的圖形才得以繪製完成呢!也許,這些智慧促使印加人的先輩,在馬丘比丘城堡和薩克賽畢曼神廟建造「不可思議」的石牆。
 
北進墨西哥

我心頭老是縈繞著這麼一幅景象:離開家園的維拉科查人「踩著」太平洋的「海水」,「神奇地消失」在大海中,如同許多傳說一再提到的。

這些遠遁海外的人到底去了哪裡?他們為什麼離開家園?在承認失敗、遠走高飛之前,他們為什麼要在帝華納科逗留那麼久,跟惡劣的環境搏鬥?他們究竟想在帝華納科達成什麼重大的目標?

在的的喀喀湖畔的高原勘查數星期,往返拉巴斯和帝華納科之間數趟,我不得不承認,散佈在荒野的神秘廢墟和首都拉巴斯的圖書館,都不能提供我進一步的答案。至少在玻利維亞,我的研究已經面臨了瓶頸。

我不得不轉移陣地,往北走,來到2000英里外的墨西哥,繼續我的追尋。

註釋:
①《帝華納科》,第1卷,39頁。
②同上,第2卷,156頁。
③瑪格麗特.柏爾森編纂《古埃及百科全書》,23頁。Margaret Burson,ed,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Facts on File,New York and Oxford,1991,p.
23.
④《帝華納科》,第1卷,55頁。
⑤同上,第1卷,39頁。
⑥同上,第3卷,142∼143頁。
⑦同上,第1卷,57頁。
⑧同上,第1卷,56頁及第2卷,96頁。
⑨同上.第3卷,147頁。
⑩大衛.布勞曼《安第斯山帝華納科城新探索》,《美國科學家》雜誌,第69卷,
410頁。David L.Browman,「New Llght on Andean Tlahuana co,」In American
Scientlst,volume 69,1981,p.410.
⑾《古人的技藝與智慧》,56∼57頁。
⑿同上。
⒀伊凡.哈汀漢《山神頌歌》,34頁。EVan。Hadingham,Lines to the Mounsuin,
Gods,Harrap,london,1987,p.34.
⒁見倫敦《星期天泰晤士報》(Sunday Times)1984年11月4日的報導。
⒂貝特斯《古代語言可能成為翻譯系統之鑰》,《電腦世界》雜誌,第9卷第8期,
30頁。M.Betts,「Ancient Language May Prove Key to Translation System,」
Computer world,vol.Ix ,No.8,25February 1985,p.30.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