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原中國銀行行長王雪冰"大銀行家"之夢碎

 2002-08-09 17:4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銀行前任倫敦分行總經理徐仁1985年從中國銀行總行離休,仍是中國銀行董事的他在今年3月的董事會上仍不忘提及王雪冰198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1988年,王雪冰是中國銀行資金部副總經理,這是他坐到這個位子上的第二年,而作為在紀律和秩序觀念裡成長的人,王雪冰當時打破了一系列既定規則。

  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執行董事戴乾定說,那篇文章發表時正值「提升的時節」,而且,幾個月之後的1988年7月,王雪冰升任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總經理--「這一次升遷在中國銀行很不常見」,戴乾定說那是「創造性的提拔」。

  其實,當時這篇文章並未簡單地成為王雪冰升遷的敲門磚,反而將王雪冰推到一個與眾人對立的危險地帶。知情人分析說,這篇文章多少是王雪冰「有意識」所為,而值得尋味的是,當時王雪冰已經36歲,在中國銀行也工作了12年,無論經驗還是閱歷都應懂得按牌理出牌。於是,大多數人將這一次過頭行為看作展示王雪冰「野心」的一個表徵。

  十年後的1998年,亞洲經濟金融危機不斷深化,在這不平凡的一年中,讓王雪冰引以為豪的是中國銀行的外交活動。中國銀行的宣傳材料上說:(中國銀行)在這一年接待了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查德.格拉索先生率團訪華,安排外賓拜會了國家領導人;接待了英國渣打銀行董事長祁則林先生來訪,協助該行在北京召開了年度董事會,並報請政府總理會見了外賓一行;接待美國進出口銀行行長、董事長詹姆斯.哈蒙先生訪華,並報請國務院副總理會見了外賓一行……身在紐約的周強與王雪冰交情甚深,聽到記者談及這幾位金融界巨頭時,他很快地說,「噢,這些人都是王雪冰的老朋友啊!」

  周強形容王雪冰,既沒有「夢想」也沒有「野心」,只用了一個詞:「企圖心。」他說,王雪冰是交易員,初級交易員是為了生存,他屬於有企圖心的高級交易員。企圖心的表現一個是賺大錢,另一個是做策略、戰略型的BANKER(銀行家)。王雪冰有企圖心,因為他有榮譽感--他希望成為一個大銀行家。

  在王雪冰游刃其間的金融界「老朋友們」中,某種程度上預示著王雪冰實現了他的大銀行家之夢,這個夢在王雪冰1988年升任紐約分行總經理之後,才有了實現可能。王雪冰到紐約之前的1988年5月,中國銀行在美國開設華埠分行之後,又在西海岸開設了洛杉磯分行。分行設立的前提是:紐約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對中國和中國銀行的重要性越來越大,而此時中國國內的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階段。這些無疑都成為王雪冰「做大」的背景和空間。

  這時王雪冰的角色不僅停留在某種程度把持金融命脈上,他更多地進入了高層外交政治層面中。

  王雪冰的紐約王國到底為他提供了怎樣的平臺和網路,這些又提供了怎樣的犯罪可能,所有的問題因為他的現實狀況而變得敏感。知情者的三緘其口和王雪冰進入紐約之後引人矚目的仕途生涯在平添了無數想像之後,沒有人能做極其清晰的描繪和判斷。

  倫敦:「夢」開始的地方

  王雪冰任中國銀行行長時的寫作班子配備是四個博士和一個做處長的研究生。博士們寫作之餘,常聽到王雪冰描述自己的身世:「我在入行之前對銀行沒有任何感覺,覺得銀行就是儲蓄所。」

  從一個對銀行沒有任何感覺的人到一個「大銀行家」,王雪冰的改變發生在倫敦。

  1977年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在進入倫敦黃金市場十年後,開始自營黃金買賣,同時繼續代理國家黃金儲備。專業人士介紹說,國際黃金市場投機性大,風險性大,盈虧變化也大。也就在1977年,王雪冰來到了倫敦,他的角色是交易員。

  在早期,我們無法推斷王雪冰在什麼時間開始懷有大銀行家之夢,但倫敦的經歷無疑改變了王雪冰。從與他同時進入中國銀行的大學同學身上,這種改變很具有說服力。

  史玉春和王雪冰從對外經貿大學畢業後,一起分到中國銀行總行財會部的同一個業務組,「管資本主義和第三世界」。戴乾定說,中國銀行當時很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行裡的計畫是輪流選派一批人到倫敦分行去培訓,除英語外,主要是進行國際清算、外匯買賣和交易等業務的學習。王雪冰是當時被派往倫敦分行的四五個人中的一個。

  在戴乾定的印象中,1976年分到中國銀行的那批大學生中,站在幾十個人中間,王雪冰沒給人留下特別的印象,這就如同王雪冰的大學同學、現任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信息中心總經理的張秋波所說,王雪冰在大學裡也沒什麼名氣,「他也不是有名的小帥哥,也不愛踢足球,學校裡的幾個圈子中都沒有他」。

  雖然不是風雲人物,王雪冰在對外經貿大學也並非默默無聞。電影《不見不散》的製片楊洪廣和王雪冰在大學裡接觸比較多,他那時是學校宣傳隊民樂隊隊長,而王雪冰是西樂隊隊長。能表現王雪冰音樂水準的事情是在北京的「遊園活動」中。雖然只是群眾性的演出,但節目能入選到高校專場,是每所大學都奮力爭取的。楊洪廣回憶說,每年的「五.一」、「十.一」,這臺在頤和園諧趣園中的節目都經過嚴格考核,而王雪冰得自家傳的手風琴表演基本上都會參加演出。

  從王雪冰入學的時代背景來看,70年代初,政治方面的影響滲透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在張秋波記憶中,勞動也是一項主要內容。入學第一年,勞動時間就佔去了1/3。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處處長賈立群說,王雪冰當時在她的感覺中不是造反派,不是極左的那種人。而王雪冰讀書期間,他父親也在學校,最早負責學校的總務。雖然是對外經貿學院的副院長,但剛從干校抽調回來的這位老幹部「見人都點頭哈腰」,王雪冰從家庭角度其實並未受益。

  賈立群的活躍與個性即使在現在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她經常的形象是演唱流行歌曲《我是公社小社員》,王雪冰為她伴奏。雖然有這樣近距離的接觸,但賈立群對王雪冰更深刻的記憶卻來自課堂。賈立群說她只有在上大課時才會有機會觀察到英語系的王雪冰的另一面。與跳舞唱歌時不同,王雪冰在課堂上總能提出一些與別人不同的問題,由此賈立群得出的結論是,王雪冰的與眾不同表現在,「他不是一個單一的人,他有頭腦,是思考型的人」。

  無論王雪冰那時的人生規劃如何,在相對單純的學校中,王雪冰的「不單一」為他的成長已經埋下伏筆,上大學期間,他就獲得了不同於別人的機會。

  現在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工作的負責人董長水記得,英語系當時一共有不到一百名學生,這些學生後來以考試成績分班,高班學生是重點培養對象,其他人按語言水平再分到中班、低班,更差的五六個人最終是單獨開了小灶。王雪冰被分到高班,他在英語方面的出色表現很快促成了他的第一次出國。

  王雪冰不是出國的惟一人選,董長水的班裡也有兩三個人入選。在董長水印象中,他們被借調到國家體委,與中國乒乓球隊一起出訪非洲,做些翻譯一類的事情。中國銀行原信託部經理陳紹金也證實了這一點。他記得王雪冰曾和他一起打過乒乓球,王雪冰還很得意地提起他自己的發球技術,是在隨乒乓球隊出訪時跟著「國手」們學的招式。

  大學生們的非洲經歷並不太長,短的幾個月,長的一年左右。史玉春說,再回到大學裡,王雪冰的英語就已經非常出色了。

  交易員與傳奇在今天這個時候,我們無法體會倫敦給王雪冰帶來的震撼,但從專業角度,中國銀行海外分行的地位實在舉足輕重。

  原中國銀行行長王德衍總結說,那是中國當時在世界立足的一大優勢,「斯大林曾經宣布中國的三件事:有一個香港,有中國銀行海外分行,有華僑」。而倫敦分行則是中國銀行在國外的主要基地。王德衍說,有一段時間,中國的外匯都換成英鎊放在倫敦分行,而國家黃金儲備大部分也都在倫敦分行。

  中國銀行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對外業務」,也正是在這一點上,王雪冰有了改變自己的基礎。倫敦分行經理王偉才的夫人邱敏姝當時也在倫敦,她的主要工作是負責人事。她說,在王雪冰這批人來的前後,倫敦分行曾同英國一些有業務關係的同行,包括米蘭銀行、巴克萊銀行等著名的銀行聯繫,開展代培業務。陳鎮泰當時是倫敦分行副總經理,他的夫人姚蘊芳也記得此事,她說當時王雪冰等人被安排到代理行中,目的就是培養外匯交易員。

  王雪冰先後在巴克萊銀行、標準麥加利銀行和米蘭銀行學習金融業務,不過在每個銀行呆的時間都不太長,「最長也就兩個星期」。時間雖然不長,身份也始終是學員,但這一段必不可少的經歷其實是王雪冰跨到國際金融界的第一步。姚蘊芳說,王雪冰在代理行實習,每天都要與國外金融界打交道,尤其是與外匯交易所打交道,他本身也要參加各種酒會和社交活動,他不放過任何一個與金融業實權人物接觸的機會,因此,「王雪冰的名字被國外金融界知道是正常的」。

  這樣「正常」的經歷顯然成為演繹王雪冰眾多傳奇故事的藍本。在1986年到1992年期間任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總經理的陳介生有相對中性的評價。他說,王雪冰當時在倫敦分行的交易員中比較拔尖,但他還只是學員,不可能有那些所謂的「一下子賺了幾百萬美元的交易」。「中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自營黃金買賣,但經營規模一直受嚴格控制,小額經營,只是作為經營外匯資金的一種輔助手段。1981年金價大跌,經營失利,出現了大的虧損,全部抵消了1980年的盈利。因此中國銀行總行決定暫停經營。1986年恢復黃金買賣,但經營掌握更加慎重,每次買賣數量小,確實有把握時才做。」不過,王雪冰作為交易員還是受到了重視。戴乾定1981年是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國代表,他說紐約分行1981年11月正式對外營業,他被邀請參加建行儀式,儀式上他見到了王雪冰。後來他瞭解到,當時倫敦行派來二三個人,而王雪冰主要是負責外匯交易,利用香港、倫敦、紐約的時差,做到每日24小時交易不斷。

  一個短短的建行儀式其實沒有太多留在記憶中的東西,但戴乾定注意到,那時的王雪冰身上體現出的已不是簡單交易員的概念,「他很活躍,很擅長交際」--也許這正是王雪冰在倫敦和紐約兩個金融中心耳濡目染的最大所得。

  陳紹金當時是王雪冰的上司、紐約分行副總經理。他說王雪冰那時是紐約分行的首席交易員,「很能夠賺錢」。從更高的層面,陳紹金欣賞王雪冰的地方在於,「一走進交易室,打開電腦,在他腦子裡就能形成概念,憑自己的市場感覺,而不是靠一些研究者提供理論方面的走勢」。陳紹金說這是王雪冰一再宣稱的觀點,好的交易員必須有良好的市場感覺。

  陳鎮泰和姚蘊芳後來的身份是中國銀行悉尼分行正副總經理。姚蘊芳說,當時他們夫婦到了快離休的年齡,正趕上澳大利亞政府對外資銀行在澳設行條件有所鬆動,中國銀行趁澳大利亞總理霍克1984年2月訪華之時,建議中國政府向澳總理提出原中國銀行悉尼經理處復業問題。在準備復業的過程中,設立外匯交易室是很重要的一塊工作,於是陳鎮泰向總行提議,要求派王雪冰過來幫忙,買些設備,招些工作人員等。

  之所以選擇王雪冰,姚蘊芳說,當時的考慮是王雪冰對外匯交易比較熟悉,是一個很有為的青年。「做外匯交易反應要相當快,一個電話過來,聽到美元的匯價就要在一瞬間做出判斷,而工作給了他很大的鍛練。」1988年的背景張秋波和他的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感慨,王雪冰是他們同學中談論最多的,也是同學中職務最高的--達到了副部級,「但是時代造就了他,時代也毀了他」。

  王雪冰的幸運確實與時代緊密相關。楊洪廣說,最早王雪冰以北京知青的身份和他同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王雪冰所在的師位置在哈爾濱北邊,屬於一線。曾接待過外貿學院招生人員的楊洪廣記得,當時雖然招收工農兵學員,選拔也很嚴格,有一種不能證實的說法是,王雪冰在一次救火中是敢於從樓上跳下來的少數人之一。因有此表現,才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

  深造時王雪冰等人的分配就已成定局,史玉春說,他們這一批1972年「文革」後恢復招生的第一批大學生中,有1/4屬於代培生,作為外貿系統子弟的王雪冰按指定分配留到北京的中國銀行。不過就算是與王雪冰同在財會部的史玉春與王雪冰也幾乎沒有聯繫,王雪冰一直在國外,等王雪冰從紐約分行再回到國內的1988年,他已經被提升為中國銀行資金部副總經理。

  對自己的幸運及副總經理的位置,王雪冰是否滿意無法推斷,但隨後發生的一件事似乎是一個否定的暗示。

  80年代中後期,報告文學是一種很時髦的寫作方式,《中國青年》雜誌在1988年第二期上以《出航沒有避風港》為題,以王雪冰為主人翁發表了一篇報告文學。文章發表後在中國銀行內部「人們議論紛紛」,震動餘波甚至持續到王雪冰事件之後。陳介生對這篇稿子的印象是,王雪冰提高自己,打擊別人。

  從現在的角度看待這篇文章,記者選取一個人物做主角而忽略整體,甚至做些誇張的可能性不應排除;而王雪冰作為事業上小有成就的中年人,借一篇宣傳文章獲得社會上的認可的可能性也不應排除。

  有趣的是,文章開頭的幾句話頗耐人尋味:「36歲,是一個應該追求穩妥的年齡了,鐵馬金戈的夢想本該成為過去。36歲的王雪冰卻仍沉浸在冒險所帶來的亢奮中。」知情人分析說,王雪冰長期在海外分行工作,這樣的經歷讓他更傾向於認同國外的價值標準。而在當時,中國的官員普遍低調,王雪冰此次迫不及待的自我彰顯顯然是希望引起,並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關注。

  此後就是一次不尋常的升遷。事後當時的中國銀行行長王德衍對記者解釋說,提升王雪冰做紐約分行總經理(也有說法是全美地區總經理)是經過了綜合考核的。「人事部門徵求了意見,包括主管行長、副行長等人」。王德衍那時是黨組書記,他說,「中央有這個精神要培養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革命化的人才,所以當人事部門一級級報上來後,最終就同意了王雪冰的任職。當時我們的考慮是,王雪冰外文和外匯買賣都做得很好。另一方面,美國這個國家不同於日本,日本很講究資格,美國不大講究年齡,所以王雪冰被派到美國是有方方面面的考慮的。」在中國銀行的歷史上,1978年發生的一個事件以經驗教訓的形式披露出來:1978年,倫敦分行經營黃金、外匯遠期業務,由於金價匯市走勢與預測方向相反,金價上漲,美元匯價下跌,使該行黃金、美元等外匯業務損失約4000萬美元。

  邱敏姝當時在倫敦,她說:「中國過去是不做這種生意的,無論是黃金還是外匯交易,我愛人(指王偉才)曾建議說,可以適當做一些這方面的交易以積累經驗。那時美元剛剛開始使用,為了保值也經常買賣,好的時候也有利潤可賺。後來總行同意在一定額度內可以做,做得有賺有賠。」知情人說,當時海外行做高風險業務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海外行零售業務發展緩慢,為擴大新業務增加收益開始試做外匯買賣和黃金業務,在獲利後缺乏謹慎態度,隨之擴大業務量,但恰逢市場發生突變而受損失。

  這件事在1979年11月總行決定將該項業務虧損劃歸總行處理時應該就已經劃上了句號,但王雪冰在當時《中國青年》的報導中卻將此事公布出來。陳介生說,這件事情中國銀行實際上是在寫行史時,也就是時間過了20餘年後才正式公布到社會上來,而王雪冰談王偉才的失敗和他自己的成功時引用此事,一方面影響了中國銀行的形象,另一方面倫敦方面並不知道中國銀行這4000萬美元的損失,而這一報導也會影響倫敦對中國銀行的態度問題。

  中國銀行原行長助理張國文那時是資金部總經理,知情者對記者說,張國文知道對王雪冰的採訪和報導時,已經是文章發表了一段時間之後的事。為此張國文對王雪冰有過一次很嚴厲的批評,但批評結果似乎並不讓人滿意,「王雪冰只寫了一個180字的檢查」。

  除了這些大是大非上引起的爭議,其他針對王雪冰的議論在此之前就有。邱敏姝說:「我對他的第一印象不算太好,在倫敦我們都住在一個大房子裡,過集體生活。王雪冰比較隨便。」邱敏姝與王偉才在1979年年底回國,那時王偉才升任中國銀行副行長。邱敏姝說回國後關於王雪冰的反映她還是可以聽到--王雪冰對個人生活比較計較。「那時我們規定是午飯不出去吃有補貼,出去吃就沒有,而出去吃飯也是瞭解行情,也算工作任務。王雪冰有時不願參加,寧願拿那份補貼。」在電話裡,邱敏姝評價王雪冰說,他不是很謙虛的那麼一個人。這一點在王雪冰寫給《中國青年》的信中也可以從側面有所印證。當時王雪冰提到幾處筆誤;「廬山會議」應為「1979年,我本人也沒參加這次會議--廬山會議是中國銀行海外分行總經理一級參加的會議」;「文中所說淨賺9億美元,實際是為出口業務所起的保值作用」--文中描寫說,「他為這個小小的交易室前年一年便為國家淨賺9億美元而自豪」。

  反對的聲音其實一直沒斷。王雪冰在國外培育的大銀行家之夢顯然在1988年的國內,難與當時的環境相融。之前這種衝突已經有所表現,知情者說,張國文當時讓王雪冰去總行內部黨校,但王雪冰拒不參加;後來有人推測王雪冰是否沒將張國文看在眼裡--王雪冰當時呼聲很高。有一種說法是,王雪冰是被當時有關方面看作中行四大最有發展前途的青年之一。

  紐約獨立王國

  70年代倫敦分行的絕對地位到王雪冰任紐約分行總經理時已經有所降低。原來倫敦分行的外匯交易日交易額高達數億英鎊,而到了紐約分行開業後,中國銀行總行隨即將在北京與國外代理行做的資金拆放和外匯買賣業務,逐步交由紐約分行代總行在紐約市場拆放和買賣成交。於是,紐約不只是世界金融中心和籌集資金的理想場所,王雪冰也在這裡找到了能容納他的大銀行家夢想的王國。

  一個紐約分行總經理的權力有多大?王德衍聽到這個問題後有了笑意,他說,海外行與本地不同,海外行主要是開展當地業務,總行對分行總經理有個授權書,「除了賣掉分行外,基本什麼都可以做」。

  也就是在這個前提下,王雪冰有了更大的個人空間。

  中美貿易擴大後,中國五金礦產、糧油食品公司等國內大公司和省市有關企業相繼在美註冊開業,中國民航等駐美機構都被列為重點服務對象,這些大都是在王雪冰任職期間。周強,原江蘇五礦外貿人員,因為與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的官司而惹人注目。他也是在當時的背景下與王雪冰有了密切接觸。

  在和記者長談中,身在紐約的周強說話有些「憤怒青年」的味道,只是在談到王雪冰時,他有足夠的敬意。在記者採訪中,王雪冰的倫敦經歷雖然時間久遠,但人們對其敘述相對清晰,尤其與王雪冰的紐約經歷相比--在紐約,王雪冰有了更高的位置。知情的人或者不方便說,或者不能說,而相對知情的周強又因與王雪冰關係深厚而表現出更多的敬意。在電話中周強對記者說,在他看來,只是在王雪冰任紐約分行總經理期間,「紐約分行才被建成了一個銀行的樣子」。

  周強的話可以採信之處表現在中國銀行的相關資料中,資料顯示,1989年全年紐約分行的外匯、債券、黃金和調期業務4項盈利比上年增加105%,1991年外匯收益持續增長,到1992年末四項收益除核銷前期債券虧損外,當年仍為盈餘。顯然,精通國際業務的優勢是王雪冰經營紐約分行的一個出發點。

  周強說,王雪冰的辦法不是按「政策性的方法」,他是「把很多政策性的方法拿掉」。王雪冰類似的舉動就是到了中國銀行任行長時也有一些,中行的老領導解釋這件事說,王雪冰是從基層幹上來的,「這樣的人很有魄力」。

  據說王雪冰的做法很簡單,就是讓銀行工作人員走出去,「出去找生意」。其實「走出去」牽扯的東西十分複雜。

  一位離任的中國銀行海外分行負責人說,海外銀行的運作總的框架、機構設置是符合當地法規的,但在人事方面總會有中國特色。比如相當長一段時間,向外派駐的人員,尤其是中層幹部中大多沒有國外工作經驗,他們只是外語好,工作能力強,所以在海外分行的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帶有中式的影子。

  這位現在是某外資銀行的行長說,在八九十年代,工資待遇有兩種,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名義工資是吃飯、住宿、交通都給報銷;實際工資則是按當地使領館待遇往上靠,待遇實際很低。紐約分行的員工還曾經認為這是不公正待遇,去舉報過,結果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