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官群輪廓日漸清晰

今年第43期中國《新聞週刊》刊登述評文章《波瀾不驚易高官》。文章指出,中國的人事變動向來是多做少說的事。但新世紀已到,十六大將臨,中國的幹部隊伍又進入了一個整體上的新老交替時期,所以,人事變動吸引全球的眼球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發展已到了關鍵時刻,而把中國帶向何處,關鍵又在人。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經有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層官員易人,而明年上半年又將有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領導人新舊交替的工作。

  一週來就有河南、遼寧、雲南、新疆、廣西、山西、青海、西藏等省區的「一把手」變與不變的消息傳出,官方的消息密集卻簡約,「驚濤駭浪」的大動作,似乎做了靜音處理,一副不事喧嘩、波瀾不驚的樣子。

  然而,此中有深意:「9.11」使國際局勢驟然變化,中國經濟雖一枝獨秀,但改革深入,利益重新劃分,瓶頸凸顯,也是難題接踵。為官一方,最先要守土有責,因為於國於家,穩定第一。所以,有豐富閱歷,有純熟的施政經驗,有應對複雜問題、處理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成為此番官方選擇的重要切入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委書記王樂泉、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書記曹伯純、安徽省委書記王太華等多位書記都是再獲連任。王樂泉一經當選當即表示,維護新疆社會政治穩定職責重大,新疆將對民族分裂恐怖勢力保持「嚴打高壓」態勢。

  而對於有的省份,官方乾脆直接派中央要員前往,福建省委書記宋德福、海南省委書記白克明、雲南省長徐榮凱都是在這種思路下走出京城的。

  但止於守土是不夠的。穩定之後要發展,發展就要有發展的眼光、開放的意識以及國際化的思維。舉辦過APEC的中國,正邁過WTO門檻的中國,將舉辦奧運會的中國已經深刻地融入了國際大家庭,這就要求地方「諸侯」的眼睛能看得見世界,心中能裝得下世界。

  所以,中國說了二十年的幹部「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正被越來越自然地化解在具體的人事操作中。如果說年初,44歲的計算機博士柯尊平任職四川副省長還算新聞,那麼,後來的上海市新任副市長嚴雋琪戴著海外博士帽,身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的經歷也就很難有傳奇色彩。

  幾天前,剛剛年屆四十的「博導」張桃林被任命為江蘇省副省長,更可見中國高官群體年輕化、知識化進程的大幅推進。

  與此同時,無緣踏出國門的官員們也緊鑼密鼓地撥冗走進校園,進行系統的學習和新知識強化,像王樂泉的研究生學歷就是在中央黨校獲得的。

  在中國反腐敗既打「蒼蠅」,又打「老虎」的今天,高官的任用必與反腐大背景密切相關。在二十個省部級「老虎」被打翻後,自身廉潔和反腐敗得力的官員自然被委以重任。

  這一標準被遼寧省長薄熙來概括為既要「幹活」,又要「乾淨」。一時間,反腐成為官員們迴避不得的話題。所以,湖北省長張國光一上任就誓言:誰不反腐敗就下臺。瀋陽市長陳政高的施政宣言也大張旗鼓:要「老老實實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於是有部級官員當眾感嘆:現在的「官兒」越來越難當了。

  同時有百姓因此斷言:這樣,中國的高官才離「公僕」越來越近了。

  波瀾不驚之中,中國的吏制改革正在一步一步推進。

  尚需一些時日,中共十六大所要構建的中國高官群體的輪廓也就越來越清晰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