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新質生產力」降溫 中國官方24條措施再招攬外資(圖)

 2024-03-21 11:5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中國國務院再拋出24條措施招攬外資。
中國國務院再拋出24條措施招攬外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3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新質生產力」在「兩會」期間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因此成為熱詞,現在官媒開始為此降溫。而中國經濟前景不佳,中國國務院再拋出24條措施招攬外資。

中國官媒發警告 給「新質生產力」降溫

中國經濟萎靡不振,「新質生產力」一詞在中國「兩會」召開之時,受到中國國內媒體熱捧,被視為是拉動中國經濟的戰略突破口之一,也是本屆「兩會」關鍵詞。

3月5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中國全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談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一詞是習近平去年9月考察中國東北部黑龍江時所提出。他強調「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今年2月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兩會」後,各大官媒開始加強輿論導向,發布吹捧「新質生產力」的文章。例如,《經濟日報》發表文章《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其中提出,新質生產力是相對於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指大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現代金融、數據信息等要素緊密結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

文章還說,中國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質土壤和良好基礎條件,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匯聚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磅礡動力。

但同樣是《經濟日報》,最新的文章關於「新質生產力」的口吻就發生了變化--《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

文章說,發展新質生產力,突破口與主攻方向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涵蓋的都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資金投入大、時間週期長,倘若忽視產業發展規律,盲目跟風追熱,只會欲速則不達,導致新的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文章稱,在高技術產業一哄而上,帶來的不僅是部分項目「爛尾」造成的資源浪費,還會導致優質資源分散錯配,抬高業生產要素價格,形成布局分散等行業亂象。文章強調,中國在這方面是有過教訓的,當引以為鑒。

經濟前景不佳 北京24條措施招攬外資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5方面24條措施:一是擴大市場准入,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水平。二是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對外商投資吸引力。三是優化公平競爭環境,做好外商投資企業服務。四是暢通創新要素流動,促進內外資企業創新合作。五是完善國內規制,更好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獨立時評人蔡慎坤在推特(X平臺)發文指出,中國國務院眼看外資不上鉤,不得不又拋出《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然而今天香港強行通過的23條立法,對所有外資來說,又是當頭一棒!這是香港繼《國安法》之後,又一把懸在外資外商頭上的利劍!中國國內有《反間諜法》,有剛剛修定的《保密法》,經歷過封城、抓間諜、仇外排外風潮,驚魂未定的外商真會捲土重來嗎?

 

 

中國歐盟商會報告凸顯在華外企風險

中國歐盟商會3月20日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在中國的歐洲企業面臨「難以預測」的營商狀況,迫使它們分配更多資源用於風險管理,而不是拓展市場。

路透社和美國之音報導指出,中國歐盟商會的這項研究揭示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面臨的日益嚴峻的挑戰。

代表著在中國的1,700多家歐洲企業中國歐盟商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5%)表示,商業環境「在過去一年中更加政治化」。

調查發現,這種「普遍的不確定性」促使四分之三的歐洲公司在過去兩年中重新審視其對中國的投資並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其中,12%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到外國,1%的企業切斷與中國的所有聯繫。

中國歐盟商會聯合China Macro Group(CMG)諮詢公司發布的這份題為《風險意識:經濟安全的政治意義》的報告還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經濟放緩、烏克蘭戰爭及美中地緣政治競爭等因素,迫使歐洲在華企業「過度偏向於風險管理和建立韌性」。

報告說:「近年來,企業面臨的風險的複雜性和嚴重性呈指數級增長,企業現在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分配更多的資源用於風險管理和合規活動。」

報告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製造業人士的話說,他們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十年間從35%跌落至零。

「中國讓我們陷入了地緣政治陷阱。我們仍然依賴從中國採購,但我們無法向市場銷售,」這名高管在報告中表示。「我們正在其他地方投資以實現多元化,但實際上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也許超過十年。」

該報告強調的不確定性與美國商會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達的觀點相呼應。美國商會2月份的報告指出,其成員對中國市場的樂觀情緒有所上升,但中美緊張局勢和監管不一致依然是重要的挑戰。報告稱,其大多數成員計畫到2024年對中國進行有限投資或不進行新投資。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詹斯.埃斯克倫德(Jens Eskelund)在報告公布前的記者會上呼籲中國當局正視歐洲企業的擔憂。他說:「確保與歐洲建立可行的商業關係符合中國的理性自身利益。但坦率地說,這種關係目前面臨風險,」埃斯克倫德說。「我認為歐洲有可能被迫採取更多保護性的措施。」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導稱,埃斯克倫德上星期的一場媒體吹風會上,談及歐中經貿關係時形容,「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場慢動作火車事故的展開」。

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中國表達反對並稱其為「保護主義」。

「中國實際上在廣泛領域應用相同的(保護主義)邏輯,而歐洲才剛剛開始,而且是在相當有限的範圍內這麼做,」埃斯克倫德說。

北京當局政策不被信任 外資難回流

中國經濟復甦乏力之際,北京當局祭出增加國際航班與放寬簽證等多項政策希望吸引外資回歸。但有美國媒體指出,面對中國經濟疲軟與政府加大社會控管力度,外國企業要如過去般回流中國恐怕有一定難度。

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18日的報導指出,北京當局近期推出多項優惠措施,希望以魅力攻勢吸引外籍人士在華生活,藉此恢復與全球的聯繫,緩解被國際孤立後經濟停滯的窘境。北京當局祭出的措施包含簡化簽證手續、降低簽證費用、開放免簽、延續個稅優惠政策等等。不過,多位美國商界代表、學者及官員都表示,伴隨中國在疫情期間祭出嚴苛的清零封控政策以及反間諜法生效後,北京當局突擊搜查了多家在華外國企業,種種事件都導致外企對中國的營商環境缺乏信任,大幅降低了他們回歸中國的意願。

一位美國企業高管就此透露了他的遭遇。2023年中,有9名中國公安出現在他位於北京住家的門口,要求檢查他的護照。中國公安人員用手機記錄了雙方的互動,但是不願說明為何突然對他的身份進行查核。這起事件讓他感到恐懼,使他覺得儘管北京當局如今推出多項優惠政策,但外國企業要恢復對中國受損的信任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報導指出,對跨國公司而言,北京當局加大社會管控會使得企業無法說服其高層人員願意冒人身安全風險被派駐中國,這進一步造成相關企業在中國的業務與總部脫節,因此增加了企業在中國經商的難度。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