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不变的香港:是诺言还是谎言?(图)


2024年6月9日,台湾支持香港的抗议活动(图片来源: 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12月4日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承诺维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这一诺言是《中英联合声明》的核心,也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支柱。对于香港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纸约定,更是安身立命的保障。然而,回归27年后的香港,其现状和未来的走向已与当初的承诺背道而驰,越来越多人质疑,“五十年不变”究竟是一个真诚的诺言,还是一场早已注定的谎言?

“五十年不变”的设想,是为了缓解香港人对回归中国的恐惧,同时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尊重《中英联合声明》的条款。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意在让香港保留其独特的资本主义体系、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核心价值观,这样既能保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又可以彰显中国解决复杂历史问题的“智慧”。

这一承诺寄托了香港市民对未来的信心,也标志着中国对国际社会的一项庄严保证。这一承诺在香港回归后的早期表现出了相对的成功:香港在国际舞台上继续保持金融中心地位,法治环境与新闻自由仍被视为亚洲标杆,经济活力得以延续。然而,这种稳定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变化。

香港长期以来被视为法治社会的典范,司法独立、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是香港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来,这些核心价值却逐渐被削弱,一系列立法与行政措施让这些支柱遭受重创。例如,2020年实施的《香港国安法》让“高度自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引发了广泛争议,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的法律环境,也大大收窄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空间。该法律赋予了北京广泛的干预权,许多活动人士被捕,民主派议员被剥夺资格,媒体机构关闭,公共讨论空间缩小。众多曾经活跃于公共领域的声音,如独立媒体、非政府组织以及民主派人士,纷纷遭受打压甚至被迫流亡。

从“占中”运动到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反送中”运动,香港社会的分裂与对立愈发加剧。市民对司法公正的信任逐步减弱,国际社会也对香港的未来提出质疑。

“言论自由不变”的承诺正面临考验:街头抗议几乎绝迹,传统的中立媒体遭受打击,学术自由和文化多样性也受到限制。对香港人而言,这些变化表明“五十年不变”的承诺正在迅速被侵蚀。

2021年,香港的选举制度经历了重大改革,直选议席的比例被削减,“爱国者治港”的要求使许多不同政见者被排除在权力结构之外。这一改革显然偏离了《基本法》最初对香港民主发展的承诺,让外界进一步怀疑香港是否还能享有真正的自治权。

这些变动不仅让香港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受到冲击,也对国际社会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政府对香港事务的掌控已经深入到香港社会的每一个层面。

香港的经济地位一直以其开放性、法治化和金融自由闻名,但近年来,全球对香港的信任有所下降。

“五十年不变”的承诺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然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取消了对香港的特殊待遇,并明确表示,中国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的精神。欧洲国家对香港的态度也转趋谨慎,外国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也因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影响,国际资本纷纷重新评估在港投资,许多国际公司考虑将区域总部迁往新加坡或其他城市。

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是香港问题的外在表征,其根源却在于北京对“五十年不变”承诺的执行是否足够真诚与透明。

经济上的压力不仅来自外部,内部问题也层出不穷。高昂的房价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使香港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政策导向下,香港逐渐被要求更紧密地依附于中国大陆经济体系,这种方向的调整不容置疑肯定会大大削弱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承诺是模糊的,收紧是实际的。“五十年不变”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定义何为“不变”。高度自治的边界高度不清。

《基本法》强调香港享有“高度自治”,但前提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这一表述本身埋下了模糊性——当“高度自治”与中央权力的界限未被清晰界定时,任何来自中央的干预都可以被解读为合规操作。

自回归以来,中央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香港的控制:从2003年《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争议,到2014年的“占中”运动,再到2019年的“反送中”事件,以及2020年的《香港国安法》。这些事件展现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北京希望通过更强的控制权确保香港的“政治安全”。

对许多香港人来说,“五十年不变”承载的是希望,是对中英协议精神的信赖,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期盼。然而,这一承诺在实践中被重新解读,甚至被弱化,带来了身份认同上的巨大撕裂。

香港的文化身份在“一国两制”下本应被尊重与包容,但近年来,本地文化与大陆文化的摩擦愈演愈烈。从教育改革到语言政策,从出版审查到媒体控制,香港市民对文化自我表达的空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不仅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失望,也导致一部分人选择移民他国,以求得更大的自由与发展空间。

教育领域的改革、普通话教学的推广、传媒业的收紧等,显示了香港社会的“内地化”倾向。这些政策被解读为削弱香港独特性的努力,从而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内地整体治理框架。

从这些趋势看,“五十年不变”的承诺似乎正在被重新诠释,或者干脆被抛弃。这让许多香港人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甚至让人们怀疑,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谎言。

“五十年不变”承诺的破损并非不可修复,但需要中国政府付出巨大的努力。首先,需要明确“一国两制”中的“两制”边界,重新建立对香港“高度自治”的尊重。其次,恢复香港的自由与法治,让国际社会重新对香港的司法体系与制度信任。最后,中央政府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香港社会的多元意见,而非试图强制统一意识形态。

这不仅是对香港人的责任,也是对中国国际信誉的考验。一个尊重承诺的中国,可以赢得更多国际认同和信任,而反之,则可能导致更多孤立与冲突。

香港的问题不仅仅是香港的,更是中国与世界如何互动的试金石。一个信守承诺的中国,不仅可以通过香港赢得国际社会的信赖,还能够展示出以和平方式解决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的智慧与能力。

对香港而言,稳定的未来需要建立在法治与自由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继续发挥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文化桥梁的独特作用。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尊重香港独特性、切实履行“五十年不变”的承诺,才是赢得民心、化解矛盾的关键。

今天的香港,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五十年不变”的承诺,不应成为一纸空谈,也不应成为对权力重塑的掩饰。履行这一承诺的重量,不仅关乎香港的命运,也关乎国家形象与国际关系的走向。

“五十年不变”究竟是诺言还是谎言?这取决于中国政府未来的行为:如果北京能够兑现承诺,为香港留下一片真正的自由与法治之地,那么它将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诺言;如果继续以各种方式侵蚀香港的自治与自由,“五十年不变”将成为国际社会难以忘却的谎言。

27年的时间已经走过,距离50年的期限尚有23年。香港的未来仍有希望,但这种希望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信守承诺的基础之上。正如许多香港人所期盼的那样:“诺言未到期,真心请勿改。”

香港,是东方之珠,是现代化中国的窗口。在50年的约定未满之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对未来存有期待。无论风浪多大,人们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包容、多元、自由的香港。因为,信守承诺,才能真正体现文明与力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萧钦元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