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后为什么让人拿着“大扇子”?(图)
中国古代有悠远的扇文化。示意图:诸葛亮手执“羽扇”。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古代皇帝在上朝的时候,不仅穿着华丽高贵的黄袍,身边还会有两个宫女拿着两把扇子,扇子极大,仿佛在皇帝身后形成了一道大的屏障,并且用料极其讲究,上面绣着多种花纹。总会让人产生疑问,皇帝真的有这么热吗?皇宫的建筑不应该算是古代建筑中的翘楚吗?古代建筑中早就出现了冬暖夏凉的构造,那皇宫在夏天还会那么热吗?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冬天后面也会有宫女持拿着扇子呢?
其实事实上这两把扇子并不是普通的扇子,也不只是用来扇风带来凉爽这么简单,相比于实用性,这两把扇子的观赏性和象征性更为重要。
这种扇子名字叫做掌扇,也称为五明扇。
五明扇属于团扇的一种,西汉嫔妃班婕妤曾作过一首以团扇命名的《团扇歌》,诗中的“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写尽了女子的怜伤团圆之感。西晋文学家潘尼也作有《扇赋》,其中说:“安众以方为体,五明以圆为质。”掌扇虽然是团扇的一种,但它更是一种仪仗工具,主要是被宫女执掌在帝王身后,显得帝王十分庄严肃穆。
掌扇的渊源十分悠久,晋武帝时期有一个典行王乡饮酒礼博士叫做崔豹,他的著作《古今注‧舆服》曾经有这么一段话:“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舜所发明的五明扇,是为了求贤而制作的,并且广受秦汉的公卿和士大夫携带和使用,如此看来五明扇在秦汉时期颇有一些风雅的象征。
掌扇的形状像“合”,合有门扇之意,所以掌扇的形状像门扇,通常掌扇的面积较大,多由人持拿着放在帝王的身后。周代时,君主王后出行的车上都放有“扇扇”,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遮挡灰尘,所以又称“障扇”。
在《晋书‧王导传》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东晋的庾亮(字符规)凭借国舅的身份在朝野之中耀武扬威,权倾朝野,一时风头无俩。而作为丞相王导对庾亮的行为十分不耻:“尝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这就是元规尘的典故,用来比喻人嚣张的气焰。
后来经过慢慢的发展,制作掌扇的材料日益丰富起来,除了障扇以外,周代还有一种用禽类羽毛制作的长柄扇,主要材料是雉尾,也是由持拿着的人高擎着为君主障尘蔽日,这也是掌扇的前身。
慢慢的丝织品的发展也为掌扇制作提供了更好的选材了,掌扇也慢慢的由绢等丝织品所制作而成。而且掌扇上面也增添了许多新意,例如各种各样的花纹,一方面是体现了古代丝织工艺和纺织工艺的成熟,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刺绣工艺的进步。所以说,一件掌扇就是一件艺术品。
掌扇最主要的作用是两个:
一个是实用;另一个是扬威作用。
相比于普通的扇子是用来扇走炎热带来清凉,又或者娇羞的女子用扇子遮住害羞的容颜,掌扇主要的用处是在于为帝王遮蔽灰尘,周代时期道路修建不完善,一旦高大的马车行驶经过就会掀起大量的灰尘,这时候将高大的“障扇”放在车的后面就能阻挡住一定的灰尘。
不过后来就慢慢变味了,皇帝在殿上也大摆掌扇,倒不是因为大殿灰尘太多,而是一种仪仗装饰物。后来随着发展,有些地方的婚礼习俗也会用到掌扇。例如在50年代的浙江绍兴等地,还会在婚礼现场时出现有人持拿掌扇的例子,这倒是给婚礼增加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而掌扇的另一作用则是宣扬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周代的掌扇前身障扇便可以从仪仗规格来判断被遮尘者的身份等级,“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数量不一样,等级身份也不同。
宋代以后,掌扇渐渐的成了帝王独有的特权,成了一种仪仗与装饰。甚至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这样的记载:“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于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绛节、曰宝盖、曰珠幢、曰五明扇。”而掌扇与锦繖、绛节、宝盖和珠幢一样都是威仪的象征。
所以这才会有君主即使在干净敞亮,冬暖夏凉的大殿上也坚持用掌扇这一事,热不热,有没有拂尘倒是小事,即使有龙椅也已经不能满足皇帝想要宣告自己是“天选之子”的心理,还得儿加上掌扇呢。
掌扇的构造也极其精美,上面的装饰大都十分精致华丽,体现了当时古代最高的刺绣工艺水平,所以精美的掌扇配上华贵的龙袍,两者皆是最高技艺水平的制成品,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在这两者的衬托下,怎么会体现不出天下之主的气势呢?
《万树园赐宴图》,法国耶稣会士王致诚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赐宴由漠西来降的蒙古杜尔伯特部首领三车凌等人之情形。(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关于扇子的传闻还一个,北京故宫导游曾对游客披露,明朝永乐皇帝在发动靖难之役后登基,每天都害怕有人刺杀自己,于是从国外引进了名为“卓影辟邪”的一长柄三刀刃武器,再伪装成类似扇子的造型,以保护皇帝的安全。
明朝政治家陆容编撰的史料笔记《菽园杂记》提到,“奉天门常朝,御座后内官持一小扇,金黄绢以裹之。常闻一老将军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乐间外国所进,但闻其名,不知为何物也。”指明朝皇帝御门听政时,背后两侧各有一人拿着一把“大扇子”。
大陆历史学家单士元研究后指出,“卓影辟邪”是个一长柄三刀刃的武器,因为害怕伤害皇帝,所以平时会用铁线包起来,外面再套一个黄布罩子,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举着“卓影辟邪”的人就能甩开罩子、使用武器。
历史上,永乐皇帝是发动靖难之役后才登基,但上一任皇帝建文帝不知所踪,让永乐皇帝始终心怀恐惧,担心有人会刺杀他,比如名叫景清的官员,就曾带利刃上朝,想要当众行刺,所以永乐皇帝为了自身安全,从国外引进了“卓影辟邪”保护自己。
不过到了宣德年间,永乐皇帝的孙子即位,反对势力已经差不多消灭,不再威胁皇帝的安全,所以“卓影辟邪”逐渐演变成大扇子,搧风后可以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因此命名为“避瘟扇”,能够保护皇帝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