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公报远景不解近忧 改革目标如空中楼阁(图)


三中全会公报提出2029年完成改革的目标如空中楼阁。(图片来源:Pixabay)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主持的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称,“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7月18日,会议结束后发布了公报,要到2029年完成会议“提出的改革任务”。

古语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笔者看完五千多字的三中全会公报,感觉是:“看似一席话,不如一席话”。公报包含一贯的“高大上”的目标,以突显中共的“伟光正”,但是,如何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则语焉不详,公报内容也多是过去数年提出的一些目标。

公报称,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公报总共提到“改革”52次,“开放”12次,“经济”23次。简单来说,好像各方面都提到了,例如,“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但描绘的远景如空中楼阁一般不切实际。

远景不解近忧 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笔者在《三中全会财税改革遮遮掩掩 习近平看账本愁眉不展》一文中提到,中共党报《人民日报》日前发表要求各地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文章,敦促各地政府将“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作为每季度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情况评估的重要因素。声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坚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并且强调,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也是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的客观需要。

随后苏州市政府对党报习惯过“紧日子”的呼吁作出实质性回应,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苏州市深化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公务车未满10年不报废、闲置房产要拍卖等。

要知道苏州可是有全国最强地级市的称号,今年1月30日,2023年苏州市经济运行数据出炉,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53.4亿元(人民币,下同)。这个数字与山西省和内蒙古等省份的经济总量差不多,超过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等省份。

苏州都要过“紧日子”了,其它省份和地级市的财政状态就更堪忧,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的困境。

中国经济的旧模式已经溃败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是主要驱动因素。这种模式带来了一些积极效应,例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拉动了经济增长,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对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巨大,甚至被明确写入“两会”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带动了钢铁、水泥、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人嘲笑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行,一些街道、公路和地铁看起来都是破破烂烂的,如果美国进行一次基础设施更新,根据上述的积极效应,美国经济必定会有一次大幅增长,因为中国已经做出了示范。

然而,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钱基本都来自房地产,因为有了房地产,地方政府持有的土地和资产都在升值。地方政府用土地作为信用去借债修建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的年限都很长,按理说用多少年就要收多少年钱,但现实中不是这样,地方债是有年限的,不可能无限期借下去。

并且,理论上基础设施的收益和债务偿还的时间不匹配。修建的资产不只是一届政府使用,但资金却要让某一届政府还,这届政府肯定拿不出来后面几届政府的资金。所以长远来看,政府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服务维持不下去,债务一定偿还不了的。

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数年前曾偷偷做了一些调查,有两个结论:1、中国大陆投资房地产修建的房屋足够30亿-40亿人居住,而且还在持续开发房地产;2、政府债务没有一个主政官员想偿还的,都是新官不理旧帐。

中国经济眼下问题何解?

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经过笔者计算,中国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仅为4.0%,低于官方数据。

7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增长4.6%。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计算方法,不变价格是指用同类产品某一基期年份的价格为固定的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价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品价格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不同时期对比可以反映生产的发展速度。

2023年7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

按照上面两组数据均以不变价格计算,实际上,2024年半年度GDP同比增长为4.0%,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可以说,没有一项数据可以对的上,数据是一塌糊涂的,中国统计局数据兑水越来越无所顾忌了。

经济增长放缓、通货紧缩明显、失业率高企、外贸逐渐萎缩、外资撤离、老龄化加重、房地产危机爆发、地方政府债务多、中小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等等,中国经济面临众多压力,下面仅举几例。

1、经济增长放缓。受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以及欧美国家对中国商品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对中国外贸出口形成较大冲击。国内疫情反复,对企业生产和民众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月10日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6月份报告新增重症病例112例、死亡病例5例。

2、通货紧缩风险依然存在。通货紧缩风险依然存在。从最新的6月份的数据来看,猪肉价格涨幅过大,支撑着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仅0.2%,如果去除猪肉价格上涨因素以后就是通缩,这意味着尽管北京当局采取了各种支持措施,但房地产市场出现危机和就业不稳定等基本因素,导致内需不振、消费疲软,让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泥潭。并且受疫情影响,民众收入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低迷,也制约了CPI上涨。

3、失业率保持高位。7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青年失业率仍达13.2%,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减少。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一些岗位供需失衡,“996”的工作形势下,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4、外贸面临挑战。中国经济对外贸依赖较大,但全球贸易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外贸造成了巨大冲击。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欧盟和中国贸易战的苗头显现,这都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严重影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增加了企业的出口难度。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减少,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外贸表现。

5、外资撤离中国加速。2024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4989.1亿元,同比下降了29.1%。外资企业对中国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尤其是对中共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打击外企、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环境的担忧。因此,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标准的提高,部分外资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

6.老龄化加剧。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6.1%,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潜力。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企业面临用工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同时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压力,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对财政负担造成沉重压力。

7、房地产市场低迷。2024年上半年,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1.9%,住宅销售额下降26.9%。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高杠杆和高价格导致了价格泡沫的形成。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将对银行体系和家庭财富造成巨大冲击。大量房地产企业依赖高杠杆融资,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增加了企业的违约风险,进而影响金融稳定。

8、中小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上升。目前,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压力加大,金融风险上升。受经济下行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因此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受疫情影响,中小金融机构收入减少,现金流紧张。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存在公司治理问题,风险管理不到位。并且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大,资金来源不稳定,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因此,中共三中全会就是画大饼,描绘一幅美好的前景,但眼下的种种问题,假装看不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任重道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