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4000年前的“天下第一碗面”(图)


面条示意图(图片来源:Pexels)

根据“中国历史研究院”7月12日的微博发文表示,中国考古博物馆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东西,也就是从青海的“喇家遗址”出土、距今多达4000年且被称为“天下第一碗面”的古文物。

综合媒体报导,2002年11月,在青海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中,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倒扣的棕红色碗。当考古人员谨慎小心的将碗与土一起取出之后,才将碗给揭开。孰知一开后,发现里面居然还有淡黄色、卷曲缠绕的条状物体。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原来是保存完好、根根分明的细长面条啊!考古研究员拍照后,先将碗给放回去,接着才用保鲜袋密封,送至实验室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证明,喇家遗址出土的那一碗条状物,确实是4000年前由人类制作的面条,而在研究人员透过植物中的植矽体跟常见的粮食作物进行比对之后发现,面条内容物是由小米混合少量的黍米所制,其中还验出了油脂和维生素成分。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不知当时制作面条的工艺技术,但透过面条可知,那时候的人们已会把种子脱粒、粉碎、成型、烹调,并将小米面条做得十分细长、均匀。

那么,面条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这是因为当时突然爆发地震与洪水袭击了喇家,导致这一碗面被打翻在地上,进而受到泥沙所掩盖,形成密闭的真空状态。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条件,致使这一碗面得以保存迄今。

由于这些面条的时间可追溯至4000年前,所以是迄今为止经过考证后的最古老面条,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碗面”。报导称,此次的发现,将食用面条的历史向前推了2000年。


“天下第一碗面”的消息(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据悉,根据美国与日本多位科学家推证分析,中国人早在5000年前就发明了面条,只是中国史书上最早记载,却是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桓帝时代,且在当时人们都将面食品统称为饼,而非面条,又因为得放入热开水中才可以煮熟,故魏晋时期的人都称之为“汤饼”;南北朝时期,人们将把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的面食,称为“水引”,将又薄又滑的面片称为“馎饦”;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种类变得更多了,宫廷每年冬天都会制作“汤饼”(如今日的热汤面),每年夏天则会制作“冷淘”(如今日的过水凉面)。汤饼发展至唐朝,已经演化成为“条”状;两宋时期,面条花样增多,并成为时人的日常主食,各地亦创造出独特风味;元朝,“挂面”(如今日细条干面线)一类正式问世;明清两代,面条花色增多,北京、广州、济南等地都出现许多各具特色的面点,其中包括了“炸酱面”、“裙带面”、“萝卜面”、“五香面”及“八珍面”等等。

本文留言

作者初新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