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 “月亮”和“六便士”(图)

 2024-07-12 13:4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月亮
当大家都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向了天上的月亮。(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事业有成,有头有脸的中年人突然迷恋上了绘画,他抛弃一切,离家出走,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至死过着颠沛流离,甚至食不果腹的生活,最终客死孤岛,然而他却用画笔谱写出自己追梦的探索之旅,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一个朝五九晚、内向刻板的中年人是怎样完成到天才画家的飞跃?这个问题仿佛隐没在书名里。“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评论毛姆上一部小说《人性的枷锁》时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有趣,就启用了这个书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柴米油盐的现实,两者都是圆圆的,闪着亮光,然而一个挂在空中,一个躺在脚边。“只要月亮你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会活得庸俗。若是想月亮六便士两手抓,又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月亮你搆不着,六便士你嫌少。”多么形象逼真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毛姆在开篇就犀利地指出:“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芸芸众生大部分追逐着六便士,乐此一生不疲;少许人或徘徊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妥协,慢慢磨平了棱角。毛姆在小说中却向人展示了一种极稀少的异类人。当大家都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小说的主人翁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向了天上的月亮,当月光注入他身体的顷刻间,他的人生大转变,从此为了追求理想燃烧自我,舍弃一切现世的安稳,将尘俗万千踩在脚下。

很多人读这部小说时,内心都受到无比震撼,对这种飞蛾扑火般的生命形式油然而生骇然与敬畏。一百多年前,英国唯美主义代表、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此话怎讲?正像有人说,“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使命。”这就是为什么平庸的人也可以拥有梦想,但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蒙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当所谓的中产阶级、“人生赢家”抛弃一切去追月亮的那一刻,尘世的克兰德或许“疯了”,沉睡在命运中的那个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却“醒了”。

《月亮与六便士》并没有太繁杂的情节,主人翁斯特里克兰德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岛。在伦敦,主人翁过着所谓的围绕着六便士的生活,他有一份优渥的证券分析师的工作,还有一双聪明美丽的儿女和一个贤惠的妻子,这种平静而富足的中产阶级上流生活,他已经过了40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在妻子眼里,循规蹈矩的他是一个“无聊”的人,但忽然他迷上了画,一夜之间只给妻子留下一封信便弃家出走巴黎,孑然一身踏上追逐绘画的旅程。“出走”是克兰德最终成为一代伟大艺术家的起点。而在他的妻子看来,他简直是疯了。原来忠厚老实呆板的丈夫不见了,变成了刻薄、自私的怪人,外人也觉得他是着了魔了,无情无义,这么决绝的不回头,眼里再无其他。世俗再无法打扰到他,他固执地、偏激地放下所有,不顾他身后的妻子、儿女、父母的痛苦。他竟然嘲笑一切世俗之见,他向友人解释他这么做的原因时仅仅说了三遍——“我必须画画!”这是怎样不可抗拒的冲动和热情!他身体里像燃烧着一把熊熊火焰,让他整个人充满一种孤注一掷的骇人的力量。“醒来后”的克兰德就好比现实社会中的一头“怪兽”,他野性十足,却生命力极强。他藐视并反抗现实,不惜打碎一切,并想要在这个废墟上重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伊甸园。

克兰德到了巴黎,住在一间破旧的房间里,每天只吃一块面包一瓶牛奶。然而,他从未停止在画画上的努力,一个人埋头作画,不断琢磨技巧。他想将自己无法通过语言形容的思想,通过画作表达出来。为此他忘记了一切饥渴困苦。尽管生活窘迫,他不卖画,也不参加画展。他无视名利的诱惑,一心只投入到艺术中,而且对周围的嘲笑鄙夷,充耳不闻。有人好心将他的画放在货架上,他不屑地取回,他选择自由的生活,不愿被金钱绑架。他如饥似渴地攀登着艺术的高峰。在巴黎画画5年,他一文不名,瘦骨嶙峋,衣服破烂不堪,双手脏污。但是他身上却越来越蕴积着一股如火山喷发前的力量。

当克兰德厌倦了繁华巴黎,他选择逃离。他一路寻找,到达最后的归宿塔希提岛,那个属于他的伊甸园、与世隔绝的荒凉的大溪地岛。他在那里“找到灵魂的安宁和理想的艺术境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塔希提岛这个自由的氛围中,达到创作的高峰期。画出大量令后世震惊的杰作。他一如既往地离经叛道,藐视一切困难,不惜头破血流,哪怕是死亡都不能吓倒他,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前,他还是挣扎着在住房四壁画出一幅“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谁能想到,在他临终之际,他却命令照顾他的土著人在他死后把壁画付之一炬。克兰德去世之后,他遗留的画作价格飙翻到成百上千倍,嘲笑过他的人争相竞拍他的画,拥有他的画成为上流阶层人士的一种荣耀。克兰德的一生追求他认定的一种“价值”,当他不惜一切代价达到了他所追求的境界,他已此生无憾。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眼睛已经看不见,他躺在床上,墙壁上的旷世之作散发着奇异光芒,那一定是他所向往的最美的地方,与其说他将壁画完全烧毁,不如说他要与他的“伊甸园”一起在烈火中涅盘。克兰德带着自己的“月亮”被大火吞噬后逝去,而月光却永远的洒向了人间。

1919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轰动一时,刚一上架,顿时洛阳纸贵,文艺青年争相购阅,百年至今仍频频出现在畅销书榜单。它之所以引发世间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普罗大众内心被压抑的或者正在沉睡的梦想。普通人为“六便士”的忙碌奔波是那么天经地义,“月亮”即使在内心偶尔闪光,极少有人舍得牺牲世俗去付诸实践,毕竟在代价面前人人却步,在名利权情面前人人计较。

毛姆(1874~1965),是英国现代最有名的多产作家,他的著作《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面纱》等,流传后世,脍炙人口。毛姆去过拉丁美洲、印度,而给他最深印象的是中国的土地。1919年是毛姆的“中国年”,他承认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对他影响颇深。所以毛姆的作品更多的是探索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毛姆说“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他认为人背负太多枷锁,人的每一种身分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用一个极端到了不能再极端的例子让人们看到,原来世上真有这种为了月亮能如醉如痴,至死方休的人,那么不通人情世故,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天才,仿佛带着特殊的使命走一趟人间——“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他们心底深处那神秘的内驱动力到底是什么?百年来见仁见智,月亮底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