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离合总无情 〈听雨〉的生命意识觉醒(图)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借雨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下雨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借雨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历代文人笔下的“雨”景充满了诗情画意。早在先秦文学《楚辞》中,“雨”就留下了别样美感的篇章,如《诗经》中的“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表达出征将士之苦、《楚辞》中的“天门广开,飘雨前驱”对环境的渲染。到唐宋古典诗词鼎盛时期,“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寄讬了无数诗人、词人细腻生动的人生感悟,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打开唐诗宋词选集,到处听得到雨声。

唐宋文人墨客笔下的雨,是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希望之雨,是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忧思之雨,也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禅意之雨,还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之雨,雨的意象如一副水墨丹青,将世间景致万千和人的心情交织,将生命体验融入天地万物之中,构成“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除以上视觉画面表现的雨之外,有这样一首关于听觉的“雨”的宋词,别具一格。词人把一生的光阴流逝汇入到三场雨中,带人听尽、看尽一生悲欢,它就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被人们誉为:在千万首宋词中,最美一首——“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一首仅仅56个字总结了作者一生的历程,含义深邃。有人说这首词读毕只用20秒,读懂却需20年。


本文为荣誉会员专刊内容,请加入荣誉会员后继续阅读。荣誉会员每年将享受24期的《看中国会员专刊》。图文并茂,设计精美,至尊专享。

点击此处免费预览一期半月刊。

如果您已是荣誉会员,请登陆后,刷新本文即可阅读。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