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成语“纨绔子弟”的来历(图)
成语“纨绔子弟”和古人所穿的服饰有关。图为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三月〉(局部)。(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纨绔子弟”这一词语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务正业、整天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是个贬义词。那么,为什么会将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叫做“纨绔子弟”呢?其实,这和古人所穿的服饰有关。
“纨”“绔”是古代的服饰
上古时期,人们称上半身的服饰叫做“衣”,下半身的服饰叫做“裳”。所谓的“裳”,指的是现代人所说的裙子,也就是说,上古时期是没有裤子的,当时的人下半身穿的是裙子。
天冷的时候穿着“裳”这种裙式的下衣,风必然会往里边灌,不够保暖,所以有钱人为了不让腿部受凉,通常会在“裳”的里边,为两条腿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子就称为“绔”;更有钱的人,则会选择细滑的丝织品,因为这样比较容易穿、脱,而且也比较美观,这种由细丝做成的袜子就叫作“纨”。在古代,能穿得起细丝做的袜子,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所以,“纨绔子弟”后来就泛指有钱人家的孩子。
“纨绔子弟”发展成贬义词
“纨绔子弟”这则成语出自《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裤之间,非其好也。”内容描述的是西汉经学家班伯的故事。班伯熟读《诗经》,颇有见地,经过大将军王凤的举荐,班伯受到皇帝的召见,皇帝非常崇尚经学,见班伯谈吐不凡,就任命他为中常侍,并派他到金华殿讲授诗书,班伯在那里如鱼得水,满腹才学有了施展之地,但好景不长,不到几年,就因金华殿授业传统不再继续而中断了,没有了讲学之地,班伯便与皇宫王室子弟们为伍,整天处于“绮襦纨绔之间”。“绮襦”与“纨绔”指的是贵族子弟们穿的细绢裤。
在古代,“绔”并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因此,在普通人连“绔”都穿不起的情况下,富家子弟不仅能穿得起“绔”,还能穿得起由价格更高昂的细绢所制成的“纨”,这样就更突显出“纨绔子弟”的骄奢淫逸了。
《礼记》中说:“衣不帛襦绔。”意思是说,儒家认为不能用丝帛来制作襦和绔。襦和绔这指的是内衣,用丝帛这么好的材料来制作内衣,当然是过于奢侈了。但是那些没有遵循先贤教诲的富家子弟,仍然选择用昂贵的丝帛来做“绔”,如此一来,“纨绔子弟”就渐渐的发展成带有贬义的词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