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同姓不婚”制莫非考虑优生学(组图)


传说现在通行之《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所著。(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在西方科学的普及教育下,人们都知道近亲通婚的下一代,有高风险罹患基因异常疾病。举个案例说,有位女士,屡次出现健康问题,30岁失聪,36岁罹患乳癌,47岁罹患子宫内膜癌。为何总是疾病缠身?她决定做完整的基因检查。

医生发现她的染色体有相当多“杂合性缺失”的现象(Absence of heterozygosity,AOH),这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至于她的染色体为何如此?细问之下,是近亲通婚造成的,她的外婆和祖母是亲姊妹。

由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我们知道近亲不得通婚的学理,其实早在周代时期就已有“同姓不婚”的礼制。《说文》说:“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姓是出生于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辨姓则是当时周人嫁娶首要关注的要点。《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男女辨姓。”〈昭公元年〉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或《礼记‧曲礼上》说:“取妻不取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及〈郊特牲〉说:“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也。”


周文王拜姜太公为师。(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明代戴进渭滨垂钓图) 

近代人基于遗传学认知而避免近亲通婚,可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难道也有优生学的概念吗?不问还真不晓得,确实有这种考量。比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郑叔詹之语:“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繁盛)。”或〈昭公元年〉载子产之语:“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说明如果同姓通婚,后代则不能昌盛。

除了“不蕃”之外,还有“畏乱灾”的说法。比如《国语‧晋语四》记载了司空季子为晋公子重耳说明异性婚媾的道理。他说:“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取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古人认为同姓互婚会引发黩敬或怨恨,最终酿成灾祸,导致亡族的恶果,所以基于内部安定之因素,禁止同姓通婚。

再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政治婚姻联络异姓诸侯。《礼记‧坊记》说:“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周人透过异姓联姻,结好外姓,即所谓的“合二姓之好”。种族外婚制确是周人结外援、巩固政权统治的一种手段。

本文留言

作者阿东哥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