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新质生产力”降温 中国官方24条措施再招揽外资(图)

 2024-03-21 11:5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中国国务院再抛出24条措施招揽外资。
中国国务院再抛出24条措施招揽外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4年3月2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新质生产力”在“两会”期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因此成为热词,现在官媒开始为此降温。而中国经济前景不佳,中国国务院再抛出24条措施招揽外资。

中国官媒发警告 给“新质生产力”降温

中国经济萎靡不振,“新质生产力”一词在中国“两会”召开之时,受到中国国内媒体热捧,被视为是拉动中国经济的战略突破口之一,也是本届“两会”关键词。

3月5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中国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一词是习近平去年9月考察中国东北部黑龙江时所提出。他强调“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今年2月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两会”后,各大官媒开始加强舆论导向,发布吹捧“新质生产力”的文章。例如,《经济日报》发表文章《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提出,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

文章还说,中国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和良好基础条件,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但同样是《经济日报》,最新的文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口吻就发生了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

文章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口与主攻方向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涵盖的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资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倘若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追热,只会欲速则不达,导致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文章称,在高技术产业一哄而上,带来的不仅是部分项目“烂尾”造成的资源浪费,还会导致优质资源分散错配,抬高业生产要素价格,形成布局分散等行业乱象。文章强调,中国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当引以为鉴。

经济前景不佳 北京24条措施招揽外资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24条措施:一是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二是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对外商投资吸引力。三是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四是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创新合作。五是完善国内规制,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独立时评人蔡慎坤在推特(X平台)发文指出,中国国务院眼看外资不上钩,不得不又抛出《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然而今天香港强行通过的23条立法,对所有外资来说,又是当头一棒!这是香港继《国安法》之后,又一把悬在外资外商头上的利剑!中国国内有《反间谍法》,有刚刚修定的《保密法》,经历过封城、抓间谍、仇外排外风潮,惊魂未定的外商真会卷土重来吗?

 

 

中国欧盟商会报告凸显在华外企风险

中国欧盟商会3月2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在中国的欧洲企业面临“难以预测”的营商状况,迫使它们分配更多资源用于风险管理,而不是拓展市场。

路透社和美国之音报道指出,中国欧盟商会的这项研究揭示了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公司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

代表着在中国的1,700多家欧洲企业中国欧盟商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5%)表示,商业环境“在过去一年中更加政治化”。

调查发现,这种“普遍的不确定性”促使四分之三的欧洲公司在过去两年中重新审视其对中国的投资并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其中,12%将更多的生产转移到外国,1%的企业切断与中国的所有联系。

中国欧盟商会联合China Macro Group(CMG)咨询公司发布的这份题为《风险意识:经济安全的政治意义》的报告还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放缓、乌克兰战争及美中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迫使欧洲在华企业“过度偏向于风险管理和建立韧性”。

报告说:“近年来,企业面临的风险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呈指数级增长,企业现在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分配更多的资源用于风险管理和合规活动。”

报告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造业人士的话说,他们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十年间从35%跌落至零。

“中国让我们陷入了地缘政治陷阱。我们仍然依赖从中国采购,但我们无法向市场销售,”这名高管在报告中表示。“我们正在其他地方投资以实现多元化,但实际上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超过十年。”

该报告强调的不确定性与美国商会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达的观点相呼应。美国商会2月份的报告指出,其成员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有所上升,但中美紧张局势和监管不一致依然是重要的挑战。报告称,其大多数成员计划到2024年对中国进行有限投资或不进行新投资。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詹斯・埃斯克伦德(Jens Eskelund)在报告公布前的记者会上呼吁中国当局正视欧洲企业的担忧。他说:“确保与欧洲建立可行的商业关系符合中国的理性自身利益。但坦率地说,这种关系目前面临风险,”埃斯克伦德说。“我认为欧洲有可能被迫采取更多保护性的措施。”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CNBC)报道称,埃斯克伦德上星期的一场媒体吹风会上,谈及欧中经贸关系时形容,“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场慢动作火车事故的展开”。

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中国表达反对并称其为“保护主义”。

“中国实际上在广泛领域应用相同的(保护主义)逻辑,而欧洲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这么做,”埃斯克伦德说。

北京当局政策不被信任 外资难回流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之际,北京当局祭出增加国际航班与放宽签证等多项政策希望吸引外资回归。但有美国媒体指出,面对中国经济疲软与政府加大社会控管力度,外国企业要如过去般回流中国恐怕有一定难度。

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18日的报道指出,北京当局近期推出多项优惠措施,希望以魅力攻势吸引外籍人士在华生活,借此恢复与全球的联系,缓解被国际孤立后经济停滞的窘境。北京当局祭出的措施包含简化签证手续、降低签证费用、开放免签、延续个税优惠政策等等。不过,多位美国商界代表、学者及官员都表示,伴随中国在疫情期间祭出严苛的清零封控政策以及反间谍法生效后,北京当局突击搜查了多家在华外国企业,种种事件都导致外企对中国的营商环境缺乏信任,大幅降低了他们回归中国的意愿。

一位美国企业高管就此透露了他的遭遇。2023年中,有9名中国公安出现在他位于北京住家的门口,要求检查他的护照。中国公安人员用手机纪录了双方的互动,但是不愿说明为何突然对他的身份进行查核。这起事件让他感到恐惧,使他觉得尽管北京当局如今推出多项优惠政策,但外国企业要恢复对中国受损的信任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报道指出,对跨国公司而言,北京当局加大社会管控会使得企业无法说服其高层人员愿意冒人身安全风险被派驻中国,这进一步造成相关企业在中国的业务与总部脱节,因此增加了企业在中国经商的难度。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