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颐和园”藏着多少秘密?(组图)


北京西郊颐和园。(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1750年,39岁的乾隆皇帝特为精心筹划的大型园林工程颁布了一条上谕:北京西北郊的瓮山改称“万寿山”,瓮山旁边的西湖改称“昆明湖”。原来,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是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后要过六十岁的生日了,乾隆在文章《万寿山昆明湖记》中指出修造“清漪园”为给母亲祝寿。

乾隆对他的生母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十分孝顺,亲自侍奉母亲三游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钮祜禄氏86岁逝世后,乾隆命人用3000多公斤黄金铸成金发塔,收藏母亲往日梳落的头发。孝顺至此,乾隆把当初的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万寿山顾名思义,是寓意母亲万寿无疆。

清漪园当时的主体建筑是在万寿山的南面修建的大报恩延寿寺。等到孝圣宪皇后六十大寿庆祝完了以后,工程仍继续进行,一直到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就是现在的颐和园)才修成,前后一共修了十五年。

落成后的颐和园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修建一方面是乾隆为母亲祝寿,另一方面改良了京西的水利情况。相传明代的瓮山泊地区水患严重,经常出现水灾。直到乾隆为兴建颐和园,挖掘出来了昆明湖。昆明湖作为京郊最大的蓄水库,作用举足轻重。疏濬后的昆明湖容积是以前的两三倍,从此不再有水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颐和园附近还有大片的水田,历史上著名的“京西稻”就产自于此;到80年代初,还能在昆明湖里抓到大鱼。

颐和园在260余年里历经了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军阀混战的焚毁、破坏、修复之后,如今已成中国重点旅游景点,彰显著皇家园林的气派。而有关它的故事,隐藏在它身上的秘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福山寿海”的传说

据说,在颐和园的布局里,巧妙地藏着“福寿禄”之意。从卫星照片上看,颐和园的布局极其奇妙,昆明湖变成了一个寿桃,万寿山展翅成了一只蝙蝠,这是天然形成的还是有意建造的?


高空俯瞰颐和园的昆明湖。(网络图片)

这个寿桃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有“福山寿海”之说。在乾隆二十五年的佛诞日,乾隆前往大报恩延寿寺瞻礼后,还特地赋诗一首,重申了自己为母建寺祝寿的意图——“慈寿希如山样崇”。

当年乾隆皇帝命七代皆为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总管的“样式雷”,也就是雷家第七代传人雷廷昌负责修建颐和园。乾隆要求在园子里体现“福、禄、寿”三个字。

相传雷廷昌正在为设计形状发愁时,一位老者突然造访。好客的雷家邀请老者住了一宿,当老者次日离开时,从兜里拿出一个寿桃,放在了桌子上。这时候,突然有只蝙蝠恰好落在寿桃旁边,在桌子周围上下飞翔,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引起了雷廷昌的思考。雷廷昌一拍脑门,回屋铺开图纸,写下“桃山水泊,仙蝠捧寿”八个字。

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比对颐和园的卫星照片,可见昆明湖确实酷似一只寿桃,寿桃的“歪嘴”,偏向长河闸口。寿桃的梗蒂,是颐和园西北角西宫门外的引水河道。

最为称奇的是,斜贯湖面的狭长的西堤,构成了桃体上的沟痕。而万寿山下濒临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则恰似一只蝙蝠,振翅欲飞。

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明显地呈一个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头部。弧顶正中凸出的排云门游船码头,像是蝙蝠的嘴。向左右伸展的长廊,恰似蝙蝠张开的双翼。东段长廊探入水面的对鸥舫和西段长廊探入水面的渔藻轩,适成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及山后的后湖,则共同构或了蝙蝠的身躯。

就这样,雷廷昌完美完成了乾隆交代的任务。

“金光穿洞”十七孔桥的秘密


颐和园十七孔桥。(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古代帝王都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十七孔。

十七孔桥上的石雕大小共有五百四十四只,除了石狮,桥头还各有两只大水兽,十分威武。

据说十七孔桥的设计也是有讲究的,当时的规划者将十七孔桥与南回归线的落日设计成垂直状态,因此冬至前后,每当夕阳西下时,阳光会最大程度的洒满十七孔桥的每个桥洞,并出现金光穿洞的奇观。

乾隆帝信佛 治镜阁念经

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还精研佛学,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采取了三教一家,圆融一体的对待,坚持了三教平等的政策,这在历史上都已是定论。

乾隆帝在满族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的祭祀中规定首祭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并用大典的形式颁行天下,这充分说明乾隆帝是崇佛、信佛的。

乾隆以祝寿来报恩,自己也笃信佛教。拈香敬佛念佛珠已溶入乾隆帝日常生活习惯中,成为他每天必修的“功课”。

当时,园内佛寺的活动相当多,万寿山上香火缭绕。乾隆十八年,佛香阁工程尚未完工,乾隆帝便在浴佛节前往大报恩延寿寺礼佛。大报恩延寿寺建成后,即使在新春佳节热闹之际,乾隆帝也会偷闲前往礼佛。在佛教的节日,乾隆帝更是不会忘记大报恩延寿寺的佛事。


清代颐和园治镜阁图谱。(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乾隆年间,一位清朝宗室画家弘旿,画了一幅畿辅水利图。在清漪园这部分,可以看到今天的这座岛,当年是颐和园中的重要建筑——治镜阁。

从考证中,可以看出治境阁仿造坛城修建,是一座佛教建筑,给皇帝修身养性用的。

当年英法联军洗劫颐和园的时候,无法进入这里,便用火炮轰击一番。等到光绪年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缺少木料,便将这里彻底拆除,这个地方也就从此荒废了。

佛香阁和倔强的王妃魂灵


乾隆建佛香阁为镇妃子魂,后来慈禧太后在这里上香礼佛。(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关于佛香阁有个传说。当年乾隆一眼看中了万寿山这块风水宝地,立马就要在山顶建六合塔。动工之前,有人劝告:万岁爷,这地段虽好,万寿山下面有一座古墓,是明朝时期某个王妃的,还是不动为好。

乾隆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身为九五至尊,还得顾及一个前朝的王妃古墓吗?就下旨开工。结果,挖着挖着真就出了事,当劳役们的工具触及到古墓,现场便晕倒数人。闻讯乾隆亲自赶去勘查,只见古墓的大石门已被挖开,里面一块石碑上写着八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帝着实受了不小的震动。 沈睡的王妃怎会知道她的墓要被挖?罢了,还是别再招惹她为妙。于是乾隆果断打消了建塔的想法,传旨把土重新填回古墓之地,并且还在万寿山上盖了一个阁,希望这座阁能够镇住这个不冥的妃子魂,这个阁就是佛香阁。建成后,它立在万寿山上俯瞰昆明湖和排云殿。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佛香阁被烧毁,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年,慈禧命人重建,完好如初。后来每月初一、十五,慈禧太后就去佛香阁烧香礼佛。

史上昆明湖涨潮 每次必出大事


颐和园昆明湖的美丽风光。(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昆明湖面积约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位于昆明湖中南湖岛上的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常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


颐和园昆明湖2020年3月罕见涨潮。(图片来源: 网络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后,昆明湖非常罕见地发生涨潮。那是在2020年3月18日,京津冀突发狂风天气,颐和园昆明湖掀起巨浪,波涛汹涌,浪花被风打成水雾袭向湖边游人和树木。网上有北京人上传的多个视频。

有颐和园边上的北京老人说,这是要出大事了,逢颐和园湖水涨潮反常,中国就要改朝换代。据悉,从1884年慈禧太后退居颐和园后,至今约140多年间共出现过三次涨潮:第一次是1908年11月初,10天后慈禧过世;第二次1916年6月初,3天后袁世凯过世;第三次是1976年8月初,半个月后,毛泽东去世。

在同一天下午至晚间,京津冀地区遭当年最强风袭击,华北局地瞬时最大风速达11级,并伴有沙尘天气。此外,据显示,强风的助力下,北京延庆、通州、房山、平谷,河北的保定、廊坊、沧州、邢台、石家庄、衡水、雄安,天津的武清、北辰、津南等地到处着火,火势强劲。伤亡不明。

作为当时中共病毒(武汉肺炎)肆虐之下,大陆多地天气曾呈现异常现象之一,昆明湖第四次涨潮,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一笔。

本文留言

作者禾子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